让我们的目光在5年的时间里浏览,追寻内蒙古自治区5年来在发展道路上留下的难忘的民生足迹: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16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了77.9万人和13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了64%;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高等教育资助政策覆盖所有贫困家庭大学生;针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开始实施;扶贫工作解决了5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7年,内蒙古投入100亿元,为困难群众办了七件掷地有声的实事,实施了惠及千万群众的十项民生工程。民生问题已成为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深情牵挂。
救助弱势群体。2007年,自治区投入3.6亿元,分别在70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施了244个旨在建立“造血机能”的产业化扶贫项目和第五期移民扩镇工程,10万绝对贫困人口不再为“温饱”担忧;全区农村牧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群众已由2006年底的40万人扩大到了90.4万人,城镇低保覆盖面扩大到82万人,全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者分别达到370万人、222.74万人、348.42万人、162.45万人和137.67万人。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这些措施,最大幅度地减少了物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体带来的影响。
建设廉租住房。2007年,城市困难家庭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旨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在全区铺开,其中经济适用住房面积占住宅开发建设总量的20%左右。各级财政用于廉租房建设、租赁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核减的投入达2.3亿元,有近3万城镇低保住房困难户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
加大教育投入。2007年,内蒙古在全部清还拖欠教师工资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将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由2006年的小学生每生每年15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210元分别提高到300元和450元,提高了49.1万名寄宿贫困家庭初中生和小学生补助标准,260万中小学生享受了“两免”政策。将盟市所属高校也纳入了助学贷款发放范围,确保大学生不因贫困失学。这一系列夯实民生之基的举措,惠及千家万户。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2007年,自治区投入2.8亿元新建的303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8个旗县医院、20个旗县妇幼保健所和14个旗县蒙医医院全部竣工。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4.4%。各地公立医疗机构普遍设置了济困病房和门诊,广泛开展的医疗救助活动,让患病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让“零就业家庭”为零。就业乃民生之本。截至到2007年底,全区累计实现新增就业人数23.22万人,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全面兑现了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的承诺。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区各地工作的主旋律。
5年后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更关心“两会”了,因为政府工作报告中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越来越多,民生仍然是“两会”上最振奋人心的关键词。
面对关注民生激动人心的成就,面对新的奋斗目标,在这次“两会”上,一个个关乎民生的重大决策备受瞩目,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惠民承诺”浮出水面。杨晶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下大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民生大于天。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期间,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指出,内蒙古的历史是由内蒙古人民创造的,正是因为有了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内蒙古才真正完成了以“60年辉煌”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卷。无疑,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不断改善民生,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决定内蒙古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
情系民生留青史,沧桑巨变写丰碑。今天,自治区的决策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内蒙古才能够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奏响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文/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