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09内蒙古政协会议 > 经典内蒙古 正文
农转非不再是香饽饽内蒙古农村30年变化大
内蒙古新闻网  08-12-29 11:45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农转非,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是很多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农民把农转非、吃商品粮称为“吃国家粮”。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我国农村还比较贫困,不少地方出现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的热潮,使得农转非名额非常抢手。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富裕了,很多当初进城打工的人又回到农村种起了地,变成了非转农。

  千方百计变身城里人

  30年前,土左旗的农民云有在在队长的带领下在集体的地里干活儿,队长记录出勤。那时候,壮劳力干重活儿,每干一天记10分,年轻妇女记7分或8分。到了年底,队长公布每人所挣的工分,再用全队的总工分除以卖余粮所得的收入,得出每一个工分能够分多少钱。社员们劳动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过两三毛钱,差的还不到一毛钱,个别的甚至出现负的工分值。当时的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着补丁,集体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如何吃饱肚子是当时最大的问题。

  云有在对记者说,别看现在农村的房子都是砖瓦结构,以前,村里的房子都是土坯房。那时,离村子最近的学校有20多里地,不论刮风下雨,孩子都得走着去。当时大家都知道城里供应大米、白面,每月虽说城里人也以粗粮为主,但总算能吃上细粮。在那个年代只要有点关系的都想往城里跑。

  云有在也托人找关系,把自己的农村户口迁到了城里,并进入了当时效益不错的呼和浩特市炼铁厂成了一名工人,在当时让很多邻居羡慕不已。在城里工作了几年后,云有在先后把妻子和3个孩子的户口从农村转到城里。按照云有在当时的想法,只要把家里人的农村户口都转成了城市户口,3个孩子能上好学校,一家人就会过上幸福的城市生活。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由于学习不好没有考上大学,在城里也找不到好工作,自己所在的炼铁厂也倒闭了。看着村里的人们日渐富裕,他想再回去种地,可是因为户口已经不在农村,村里收回了他的承包责任田。像云有在这样处境尴尬的人,还有不少。他们在千方百计农转非后,憧憬的幸福生活没有实现,而他们当初一心想跳出去的农村现在却成了令他们向往的地方。云有在说:“当时和我一起从村里出来的人现在就有回到村里的,他们在家有地种,再加上国家免除了农业税,政府每年还要发放各种补贴,生活比我们好多了。”

  免征农业税惠及1360万农牧民

  近日,记者来到卓资县十八台镇十八台大湾子村,该村的支书说:“从前农业税、提留等费用加起来,我们家6口人最高的一年竟上缴了1000多元,负担实在太重了。现在这笔钱不用缴了,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改良种子、购买化肥。现在,家里一年收入两三万元。村里家家都买了彩电、安上了电话,出行也有摩托车代步,有的家庭还开上了汽车,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他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村子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比他家富裕的农牧民家庭还有很多。他笑着说:“如今国家给了这么好的富民政策,我们没有了任何税费负担,感到非常满意。”

  自治区地税局农牧业税收管理局局长刘建国告诉记者,2005年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免征农业税,使全区1360多万农牧民实现零负担。

  农民的生活不比城里差

  日前,记者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牛营子镇王营子村见到了西装革履的郑玉明。郑玉明满面春风,与数年前截然不同。郑玉明笑着说:“现在我能挣钱了,为啥不穿好的呢?”在记者的记忆中,以前农民的穿着的布料大多是老粗布,偶尔有人穿件“涤卡”之类的衣服,都会引来羡慕的目光。如今,记者记忆中的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谈起现在农村青年人的穿着,郑玉明高兴地说:“以前农村人都穷,哪有钱来打扮啊。如今,我们也能跟城里人一样打工挣钱,为啥不把自己打扮得精神一点呢。”

  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如今,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村通了公路,小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屋门口,就连田间地头都修了混凝土浇铸的便民路。这些变化完全可以见证新农村的新生活。

  逢年过节,是老百姓餐桌最丰盛的时候。9月14日中秋节这天,记者在牛营子镇的菜市场看到,除了过去老百姓最爱购买的大鱼大肉外,许多清淡、营养的“原生态”食品也悄然出现了。“农民的生活好不好,最主要的还要看住的怎么样。”赤峰市林西县河沿新村的村支部书记徐方清对记者说,在河沿新村记者看到,这里的房子整齐划一。走进村民家,记者眼前一亮,客厅里家具一应俱全,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稿源: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编辑: 安华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