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下滩村素有内蒙古“小岗村”之称,1979年,在中滩公社的支持下,几乎与安徽凤阳的小岗村同时,下滩村党支部冲破旧体制的束缚,为全村每位农民分了二亩半“口粮田”,在全县乃至全自治区率先实行了“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的大胆改革。日前,我们来到托克托县下滩村,采访了领导30年前那场大胆改革的两位当事人——下滩村党支部原书记陶振业和原中滩公社干部赵光辉,听他们讲述当年“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壮举。
“穷日子真是过不下去了”
提起30年前那场变革,年近古稀的陶振业依旧感慨万千:“当年那穷日子不用说发展了,真是连过都过不下去了。”他说,1978年,一亩地才产四五十公斤粮食,哪够吃啊!不像现在,一亩能产上500公斤。为什么?因为那田是大家的,干好干坏一个样,谁下功夫种啊。可回头瞧瞧各家那点儿自留地,都侍弄得好着呢。这么一比,还是“分田到户”好。当时,公社也派人来支持,我们就大胆干了,给每个农民分了二亩半“口粮田”。不过,大家还是有点提心吊胆:干部怕犯错误坐大牢,老百姓则怕刚分了地又收回去,白投入。
陶振业回忆说,分田到户以后,社员们纷纷深翻土地、排碱、打坷垃,连老太太都跪在地里把一块一块坷垃打碎。有的人中午饭也不回去吃了。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清楚:这么精心侍弄土地,哪有不丰收的道理?
57岁的赵光辉则保留着过去制作的一个表格,上面清晰地显示:公社总人口,1.6万人;耕地面积,5.5万亩。1978年,人均年收入36元,年产粮食200万公斤;1979年,人均年收入40元,年产粮食347万公斤,中滩公社开始上缴国家粮食,共8万公斤;1983年,人均年收入300元,年产粮食750万公斤,上缴国家粮食162万公斤。
赵光辉说,就是那一年,多年没为国家做贡献、全县最穷的中滩公社竟首次上缴了粮食。到了1981年,全县有96%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跻身亚洲最大火电基地
尽管1979年的农村改革使托克托县初步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全县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小康,却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
进入新世纪后,托克托县人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善于利用资源的特点,积极招商引资,一大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前来落户。记者在托克托工业园区了解到,该县已经形成了电力、生物制药、金属冶炼、化工、航天生物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托克托电厂1—4期共480万千瓦火力机组建成发电,使托克托县成为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这些链条长、后劲足的大项目,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农民纯收入30年增长44倍
“团结奋进,建设托县;发展经济,惠及百姓”。县委书记孙建国对记者说:“这是托克托县几届领导的执政理念,我们多年不变。道理就是这样,我们搞改革,发展了经济,就应当让老百姓享受改革的成果;而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则会激发出更大热情,促进经济新的发展。这20多年,托克托县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过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今天的成绩是什么?孙书记提供了一组数字:2007年,全县GDP达112亿元,是1978年的528倍;财政收入达17.3亿元,是1978年的79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3元,是1978年的44倍。
采访中,记者和陶振业、赵光辉开玩笑:你们愿意不愿意回到30年前?两个人摆手摇头、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愿,决不愿意。”态度坚决,回答干脆,说完两人又都爽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