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09内蒙古政协会议 > 经典内蒙古 正文
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出行变化印证时代轨迹
内蒙古新闻网  08-12-29 10:1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城乡居民出行的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群众总结得好:四通八达开新路,城市交通变新貌。越织越密公交网,来势如潮私家车。牧民骑着摩托去放牧,农民开着轿车来种田。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内蒙古公路总里程达到13.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通了油路。这些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

  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30年前:出行的牧民跨上马背,在亲人关切的目光下奔向远方;赶路的农民驾着马车,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扬起一道烟尘;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已是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公交线路网越织越密,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在农村牧区,公交客车也陆续通到了家门口,多种档次的车辆随人们选择。回首出行的变迁,人们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四通八达开新路千里万里成近邻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族牧民葛根哈斯一家有3间宽敞明亮的大砖房,房内铺着木地板,墙上挂着艺术挂毯。谈起生活的变化,葛根哈斯心中溢满喜悦:“如果没有家门口的这条水泥铺成的公路,我们不会住上大砖房。”由于嘎查通了水泥公路,使原本过着游牧生活的哈斯一家安居下来,家里打了机井,围上草库伦,几百只牛羊再也不用漫无边际地放养了。

  一条公路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和哈斯一样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公路建设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自治区公路交通运输能力极其薄弱,全区公路总里程为3.5万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仅为6078公里,占通车里程的17.4%,20%以上的旗县、25%的乡镇不通公路。30年来,公路交通建设的疾风席卷了内蒙古大地,到2007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3.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通了油路。

  高等级公路向草原深处延伸,内蒙古伊盛肉业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说:“草原上的牧民是交通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前些年,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卖羊,天不亮赶着羊群出发,太阳落山前赶到公路边上,等贩牛羊的汽车路过。现在,公路拉近了养殖与加工的距离。”

  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呼、包、鄂三市已经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过去5年,自治区的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国内领先,草原正在快速融入国内外经济大舞台,每年需及时进入全国市场的有数百万吨乳制品、数百万台彩电和上亿吨的煤炭等产品。经济融合对交通网络提出更快、更高、更完善的要求,在生产旺季,交通稍有不畅,企业四处告急,有人甚至称内蒙古是“车轮上的经济”。

  当然,在公路网迅速扩张的同时,铁路和民航的运力也在成倍增长,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拉近了草原与外面世界的距离。在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兴和县,当地人常自豪地向客人自称是“北京市的八环”。今天,北京市民可以在家里吃过早餐以后,驾车到内蒙古草原吃中午饭,品尝一顿民族风味的大餐。

  被拉近的不仅是空间距离,心理、文化距离的变化更加微妙和深刻。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保留最多的地区,有的老乡把城墙称为“边墙”。当边墙内外的交流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草原的美丽如此真切。阿拉善的大漠孤烟、锡林郭勒的蓝天碧野,原来离世界并不遥远。越织越密公交网来势如潮私家车

  “30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今年66岁的呼和浩特市民李云生老人依然感慨不已。

  上个世纪70年代,李云生参加工作后,最想要的就是一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也就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

  1978年以后,自行车市场放开了,不再需要凭票购车,大街上卖自行车的商店和修车铺犹如雨后春笋。攒够钱后,李云生终于如愿以偿地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骑车上路,那昂首挺胸的架势和满足的神态,至今让家人念念不忘。

  如今,这一页历史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近5年,自治区首府各大商场自行车销售逐年萎缩,有的大商场还取消了自行车销售,让位于专卖店。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呼和浩特市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也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当挂有“蒙AD”和“蒙AE”字头车牌的车主还在向朋友炫耀爱车的时候,“蒙AF”和“蒙AJ”字头车牌的新车已在呼和浩特市街头耀眼登场。据呼和浩特市交通管理部门统计,首府汽车牌号字头从“蒙AA”发展到“蒙AF”,仅用了两年零37天的时间。2006年,呼和浩特市汽车零售量就达上万辆。到了2007年,呼和浩特市机动车数量则开始以每年近2万辆的趋势增长,其中私人购车成为生力军。

  机关干部李军,是位仅有大半年汽车驾龄的新手。自从有了“奥迪”车,他几乎每周都会开车带着家人到呼和浩特市周边游玩。李军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我早就想买汽车了,去年年底终于如愿以偿。现在我上班不用挤公交车,周末还可以带着家人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

  跨上摩托去放牧开着轿车来种田

  “那时我赶胶车(马车)不仅跑得最快、最稳,而且从没有出过事儿。可自从有了汽车,我的这手绝活儿就不吃香了。”包头市达茂旗红旗牧场的班斯玛老人的马车情结到今天还维系在他的生命里。

  改革开放30年,农牧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着巨大变革。统计资料显示,在内蒙古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农牧民的出行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幻着色彩。从牛拉勒勒车碾出的辙印,到胶轮马车一路的铃响,再到各类汽车扬起的征尘,车型车种的跃升和变化勾勒出时代的巨大变迁。

  2007年,全区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摩托车63辆,比2000年增加43辆。与此同时,生产用车和生活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农牧民家庭。农牧民的收入在增加、消费观念在变,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家庭有条件享受现代交通的方便与快捷。

  提到过去,乌兰察布市黑土台镇农民刘长林老人回忆说,在通柏油路之前,村民们出门要靠两条腿步行,出门前大包小包全都用扁担挑在肩上,去一趟城里要花4个多小时。后来买了自行车、摩托车,由于是乡村土路,坑坑洼洼还不算,遇上下雨天那就倒霉了。有一回,8公里路走了将近6个小时。提到现在,老人话锋一转说:“大巴车不长时间就有一趟,既经济又安全,俺现在进城连摩托车都不骑了,村里的年轻人更是时髦,俺村已经有几户买了小轿车。”

  牧民骑马出行和放牧的历史也在改写。

  今年开春以来,赤峰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勿苏嘎查牧民陶格陶总于傍晚时分骑上“豪爵”牌摩托去放牧场往回圈自己的畜群。他说:“从2005年开始,全嘎查300余户牧民相继给马抹下了笼头,变骑马放牧为驾驶摩托车放牧。现在,查干勿苏嘎查平均每户有2辆摩托车。许多牧民已经开始改骑摩托车放牧为开小汽车放牧了。”

  进入夏季,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嘎查的田边道路上,常常停放着一辆“奇瑞”小轿车,因为37岁的乌龙巴雅尔和妻子朱虹喜欢开着轿车到地里干农活儿。乌龙巴雅尔夫妻双方的父母以前都是沙漠腹地的牧民,由于那里的生态环境恶化,放牧生产难以为继,15年前从数百公里外搬迁到这里种田。夫妻俩很能吃苦,在离家3公里外的承包田里耕耘着致富的希望,小日子越过越兴旺。

  乌龙巴雅尔小夫妻俩的述说充满着自豪,也流露着对国家和自治区惠农政策的感激:“去年种的玉米和油葵价格好,收入4万多元。政策确实越来越好了,国家免除农业税今年是第四年了,每年还有良种补贴,种地也能赚大钱。买小汽车的事儿打算好几年了,去年终于买上啦,哈哈……”

 [1] [2] 下一页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安华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