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正文
文化站室进社区 休闲娱乐成时尚
内蒙古新闻网  09-01-06 14:08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深冬时节,乌兰浩特市室外天寒地冻,但是五一街罕山社区文化活动室里却暖意融融。

  今年63岁的郭占成,经常来这里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录音: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30年前,没有这个条件,现在可好了,社区专门给我们创建了文化娱乐活动室。我喜欢下象棋,我经常来这里参加象棋比赛呀,牌类比赛等项活动,生活过的非常潇洒。随着文化站室进社区,休闲娱乐成为我们百姓的新时尚。)

  “科尔沁草原上,马头琴的弓弦间流淌出苍劲优美的旋律,把每个人的心撞击得无法平静。

  今年61岁的常柱就出生在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图什业图草原。谈起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图什业图草原深处广为流传的民歌,仍然激情澎湃。(录音:过去蒙古族吧,文化记载里没有历史记载。这样的话,老百姓中间大事小情都由民歌来记载传承。科尔沁叙事民歌啊,这也是不可丢失的东西。)

  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给常柱年轻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录音:哪个年代,除了“样板戏”以外,其他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都不许唱、都被视为“四旧”,破“四旧”立“四新”吗?所以必须唱新的东西,旧的东西都砸烂它。尤其是唱我们哪个唱科尔沁叙事民歌啊,蒙古族过去的老民歌啊,都视为是“黑”一类的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打成“牛鬼蛇神”这一类的,不许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纪元,文化领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迅速改变。

  常柱(录音:因为我唱民歌,有一点儿小的名气,所以啊,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出版发行了我的《科尔沁民歌1至5集》,将近30多首,40来首歌。)

  上世纪90年代初,民间艺人常柱进入艺术表演的成熟时期。1991年,中国音乐家出版社为常柱出版发行了《科尔沁叙事民歌》27本近100多首;1993年,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为常柱录制了《图什业图民歌》2本共计10多首;2000年,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常柱的《常柱叙事民歌专辑》20集,共60多首;2002年,常柱再次刻录民歌光盘12集,畅销全国各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兴安百姓的文化娱乐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由过去人们只能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新闻文化传播传媒休闲娱乐,发展到如今使表演艺术家请到自己家休闲娱乐。

  今年72岁的宝力道,是盟教研室退休的特级教师。宝力道老人年轻时候就非常爱好音乐,经常与亲朋好友一道四胡合奏。(录音: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永发嘎查后义和艾里的农民包银锋啊,他是著名的民间艺人。咱们俩是好朋友,他经常邀我去他们家拉四胡唱民歌搞娱乐,可谓盛世享太平。)

  今年67岁的其其格老人,是科右前旗归流河镇永安嘎查人。(录音:现在农村举办婚庆祝寿之类的喜事,请个歌手,戏班子之类,乐和乐和,不再是新鲜事了。)

  盟文化局局长张国平(录音: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时期兴安大地文化事业最初的转变:在逐渐解禁、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一大批民间艺术家相继复出,恢复了艺术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欣赏思考空间;各类文艺团体纷纷组建,大大小小的艺术群体接连成立,民歌因思想上的大解放而蓬勃兴起,……)

  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兴安文化事业走过了激情澎湃的30年,30年的发展成就夯实了构建和谐兴安的基础。

  张国平:(录音:在文化惠民方面,30年间全盟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站)累举办展览、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5000多场(次),全盟专业团体送文化下乡演出9000多场(次),为文化兴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0年,兴安盟复建之初,全盟文化(文艺)系统机构不全,工作者不足百人,很多同志身兼数职。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坚苦创业,如今我盟民族文化队伍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类文化机构520个,文化工作者达1500人。)来源:兴安人民广播电台 作者:李闻喜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兴安盟频道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