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经典内蒙古·辉煌三十年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
内蒙古新闻网  09-02-04 11:33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是内蒙古走向繁荣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3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折,内蒙古大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一、1978年春节后不久,内蒙古自治区原伊克昭盟达拉特旗耳字壕人民公社康家湾生产大队赵丑女与生产队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农民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协议,几乎与此同时,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下滩大队,把一部分盐碱地承包给了412户农民。当年发生在内蒙古的这两件承包土地的事,要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7户农民签血书分土地早好几个月,也正是这两件在当时看来很偶然的事,拉开了内蒙古农村改革的大幕。

  二、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对外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个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项目。目前,鄂尔多斯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制品企业,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让“鄂尔多斯”享誉世界。

  三、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成立了内蒙古进口公司,主营区内地方外汇和其他外汇的进口业务,首次突破了延续30多年的单一国家大贸局面。此后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贸易的领域不断拓展,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逐步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

  四、1982年,1980年,赤峰市巴林右旗把草场使用权也承包给了牧民,实行了“草场共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把落实草场使用权和牲畜承包制作为整体,在牧区创造性地开展了“草畜双承包”改革。这一模式经调整完善很快就在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牧区推行,不久后又被国家推广到全国各大牧区。

  五、1985年5月,以郭凡生、曹征海等为代表的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战略组的年轻学者,在由中国未来研究会主办的《新的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研讨会》学术讨论上,明确提出了著名的“反梯度理论”,引起国内理论界强烈反响,推动了国内外投资和技术向中国西部的转移。

  六、1987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当时每年要由国家调入20多亿斤粮食,财政每年拿出6亿多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补贴粮食购销,运力又十分紧张的现实,在党委五届四次全委会议上正式提出“在林牧农工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粮食自给”等近期三项奋斗目标,到1992年,内蒙古彻底结束了20多年调入粮食的历史,实现了自给有余。目前,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50亿斤以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50亿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七、1988年,国家投资250多亿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开发建设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东胜神府煤田和位居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首的准格尔煤田,拉开了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金三角”地区的建设大幕,此后这一地区成为内蒙古吸引投资最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八、1990年5月,作为全国4个机构改革试点省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召开“全区旗县综合改革现场会”,决定在各盟市的15个旗县市区开展以“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旗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之后很快在全区推开,并逐步向“小机关、大服务”的格局转进。这项改革不仅为内蒙古作为全国机构改革试点省区的后续改革提供了经验,而且为内蒙古县域经济自90年代以来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1991年,内蒙古丰镇电厂作为自治区“煤从空中走”战略的实施单位,开始正式向北京送电。这既是内蒙古第一次大规模向区外输送商品电,也是内蒙古由电力长期供应不足向自给有余、大量输出转折的起点。

  十、1991年,国务院批准《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授予内蒙古等4个边境省区管理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部分权限,内蒙古的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从此进入黄金发展期:内蒙古国际贸易、内蒙古北疆贸易、内蒙古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三大集团公司成立;满洲里、黑山头、二连浩特三个互市贸易区完成辟建;俄罗斯赤塔州中国商业一条街建成;“走出去”到独联体、蒙古、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办企业起步;旅游贸易大幅度增长······内蒙古的向北开放一度成为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中国内陆边境的一道亮丽风景。

  十一、自1992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连续多年在全区上下开展解放思想和市场经济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之后内蒙古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形成快速发展态势奠定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十二、199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大规模建设旨在丰富边境牧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长廊工程”,先后新建、改建和完善了1000多个苏木、乡镇的文化站,极大地丰富了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生活,也开启了内蒙古“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的大门。

  十三、1993年3月,内蒙古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民族商场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宣告成立,现代企业制度亮相内蒙古,由此拉开了内蒙古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大幕。

  十四、1993年7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首府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区企业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全区上下要以敢闯、敢试、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明确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为目标,通过股份合作制、“嫁接改造”、兼并联合或转、租、包、卖等多种方式对国有、集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改革,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次会议在内蒙古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五、从1994年1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对地方财政包干体制进行配套改革,决定在全区范围实行地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是继中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内蒙古把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重大举措。

  十六、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内蒙古要实施“名牌推进”战略,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07年,内蒙古已有“小肥羊”、“鄂尔多斯”等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产品14个、内蒙古驰名商标182个。这些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如今已成为内蒙古的亮丽“名片”,让内蒙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独领风骚。

  十七、1994年12月,生产我国十大名牌西装之一的内蒙古青松制衣有限公司,在国家级各大媒体上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海外品牌”发出“仕奇宣战”,承诺“同等质量,价格最低;同等价格,质量最好”,并欢迎“海外品牌”应战。着一举动在当时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被国际知名品牌吞并、收购的背景下,被认为是振奋中国民族工业信心的有力之举,被誉为“中国企业打响了保卫民族品牌的第一枪”。

  十八、1996年,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乳业国有企业股改上市第一家。2003年,蒙牛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民营乳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的第一家。

  十九、1996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原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的8位青年牧民自费到加拿大考察现代畜牧业,标志着内蒙古的新一代牧民,开始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改造中国传统的畜牧业。

  二十、1997年初,蒙汉两种语言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正式开通,覆盖率达到77%。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内蒙古农牧民,首次足不出户就看到“大千世界”,触碰到现代文明,这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内蒙古高原上的人们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十一、2000年,呼和浩特———包头高速公路二期工程通车试运行,内蒙古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2007年内蒙古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600多公里。

  二十二、2000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被国家纳入西部大开发序列,从而形成了中国西部大开发“10+2”的格局。内蒙古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进入了一个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迅速改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五年即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5098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285万亩,草原建设1亿亩以上,禁牧休牧面积超过6.5亿亩,全区生态实现了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到“局部好转,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变。

  二十三、2001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上明确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两大转变”、“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标志着内蒙古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阶段。

  二十四、2003年,国家确定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作为中国内陆沿边开放城市实施“大通关”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使得满洲里市与深圳市成为中国一北一南两个相互呼应的“大通关”。到2007年,满洲里口岸铁路、公路综合过货量达到2300多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边境口岸。

  二十五、2003年,内蒙古庆华集团走出国门,与蒙古国“蒙古之金”集团合作,共同开发蒙古国那林苏海特煤田并把大量煤炭运到国内。目前通过内蒙古策克口岸每年开发、输入国内的蒙古国优质煤炭超过300万吨。“庆华集团”因此成为蒙古国“罕见的纳税大户”并获得蒙古政府特别奖,同时成为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楷模。

  二十六、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和用好人才、实行税费和土地、矿产资源优惠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推动内蒙古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走在了西部12个省区的前列。

  二十七、2004年8月8日,首届“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从此进入品牌阶段。到2008年已经举办了五届的“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还大大推动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开展。

  二十八、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专题会议,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60条),服务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金融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四大亮点,来自第三产业的地税收入首次超过工业。

  二十九、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和扶持发展,沙产业、草产业于2005年被正式写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内蒙古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化模式治理沙漠、改善生态并规模化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省区。到2007年,仅鄂尔多斯市就有100多家企业从事沙产业、草产业,总投资超过百亿。内蒙古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三十、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比全国提前3年在全区范围免征牧业税,提前1年免征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在内蒙古被完全取消。

  三十一、2005年,实施了多年“奶业兴市”战略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终于在与众多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

  三十二、2006年9月1日,内蒙古境内符合《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定条件的169.3万名学生全部享受到了免费教科书和免除杂费待遇,还有72.11万名学生享受到了寄宿生活补助。

  三十三、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到2006年,内蒙古每年数以千亿计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社会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量数十倍增加,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

  三十四、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工作,在城市把医疗保险范围由此前的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学生、儿童、老人等城镇非从业人员,在农村把新农合的范围由试点地区推广到了全区,比全国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当年就使352.6万城镇人口和1126.78万农村、牧区人口享受到了新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好处。

  三十五、2007年,内蒙古已探明煤炭保有储蓄量超过670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煤炭总储量的比例超过40%,位居全国第一。当年煤炭产量达到3.5亿吨,居全国第二。

  三十六、2007年,国土资源部确认,内蒙古有色金属已探明保有储蓄量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正在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内蒙古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已探明保有储蓄量居全国第一。呼和浩特市正在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黄金白银冶炼加工基地。

  三十七、2007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五盟市被列入其中,开始享受增值税减免、资源型城市转型、国有企业减负等优惠政策。内蒙古因此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既东又西”(温家宝总理语)的特殊省区,在内蒙古相对落后的东五盟市也因此有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十八、自2001年提出工业化发展目标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大集团、大项目、大基地”和“集约化、园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规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到2007年,共关闭、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企业2700多家,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80%,带动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增长率全国第一,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段连敖)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