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近日,有十名教授联名提出了“反周期财政政策”的建议。建议认为,扩大消费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民众发钱,因此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1000元的消费补贴。(《证券日报》1月11日)
类似的建议并不少见。在台湾,据报道,为刺激岛内消费,台当局决定向台湾居民每人发放新台币3600元消费券。这些消费券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刷卡消费,以中低家庭为优先照顾对象。在澳门,面对环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何厚铧也宣布,向永久居民将派发5,000澳门元,非永久居民将派发3,000澳门元;在香港,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的财政预算报告就提出,要拿出700亿港元采用退税的方式向各阶层“派糖”,而最大的受惠者是中低收入的弱势社群。
如果说“每人发放1000元”是政府向国民派发的一种“红包”的话,事实上,减税才是最大的“红包”,而且,减税针对的不仅是个人,还包括国民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细胞――企业。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就认为,“通过减税促进经济发展,这在美国屡试不爽。”这些年来,在“开源节流”的主导方针下,财政收入一直“超常增长”。税收从经济增量中拿走了太多,这正是今天居民消费不足、民间投资乏力的重要原因。
此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刺激内需计划中,都是通过交通能源、城建环保、社会事业、自主创新、重大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来实现的,如果说这种扩大内需的方式是一种砖头补贴的话,那么,消费补贴、减税则无疑是一种人头补贴了。这些年来,大项目背后的大腐败也告诉我们,砖头补贴有着难以避免的缺陷,砖头补贴拉动的只是富人的内需,往往只富官商不富民。而向中低收入者派发现金,或者减税,这种人头补贴的方式,不但能恰到好处地避免国家福利落入不适当者的手中,而且,拉动的是实实在在的需求,这种乘数效应看得见也摸得着。
无独有偶,近日,有财政部官员表示,2009年财政部将陷入严重的两难局面,在财政减收、支出增加的前提下,再给企业减税已经非常困难了。“2009年不能再提减税了,减税是个馊主意。”(新华网1月11日)其实,我也很理解这位官员的心情,一方面,企业面临困境,税收自然减少,另一方面,投资需要扩张,要拿出四万亿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相比政府主导的那种“大项目”式的砖头补贴,减税永远更有效。在这里,不是税收减少和投资扩张之间的矛盾,而是减税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的政策选择问题。
是时候转变扩大内需的方式了。一直以来,通过“加强增收”来扩张财源,再通过大项目投资来拉动GDP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然而,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通过减税来实现“藏富于民”,让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成为财富的主人,这才是实现扩大内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事实上,也只有减税,百姓才有消费的热情,公民才有创新的积极性,国家也才能最终长治久安。(作者:彭兴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