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坐在我身边的是全国政协委员陈道明先生。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和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吧。
陈道明:大家好。
主持人:您昨天听了贾主席的报告,今天你们已经分组讨论了,对于讨论您有什么感想?
陈道明:我觉得报告是由总结和展望两部分组成的。总结是大家都经历的,大家也都看到了,关键是展望的实施,实施要行之有效,或者是实施当中要进行的政策性的调整或者是政府性的调整,这是在考验我们的智慧。所以政协是否能够帮助和监督政府来执行,包括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社会造福,这也是有待于在会后,在展望部分需要实施的。这个很难把它细化。
主持人:您觉得政协委员参政和议政的职能发挥得怎么样?
陈道明:还没有尽善尽美。
主持人:还缺什么?
陈道明:应该是方方面面,是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多年形成的思想约束,就像胡主席说的步子应该再大一些,思想再开放一些。我理解是,包括这些方面。
主持人:我前两天看到网上有一些地方开始在网上选一些人大代表或者是政协委员,其中有一个是在网上选出来的,我觉得他的话说的很好,他说原来以为政协委员或者是人大代表一定是这个群体里面的精英,知识面很好的。
陈道明:不一定。
主持人:他后来理解是,不光是在这个领域要专业,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个能力,就是把他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这是一个责任。
陈道明:确实是这样。做文化行业可能搞工业委员不了解我不这行,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文化的问题通过正常的渠道向政府来提出来,或者是提示,就是说我们这个情况。比如说现在的文化产业问题,我觉得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咱们中央提出来的,但是大发展、大繁荣变成一个具体的事情时,可能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产业化税的问题,我们文化产业税太高了,相对其他国家。我们现在产业的基础并不是很好,刚开始,尤其电影文化,电影产业,是刚开始,应该算是摸索起步的开始。
作为国家来讲,怎么保护这个产业,这个基地,我觉得就应该很具体,具体到这些人的信心,这些人的能力,这些人的基础设施打的怎么样,这个盘子是不是能够端的平,打的实。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当其冲的就是产业税的问题,这个有点偏高。像美国差不多是百分之十几,可是我们是将近百分之三十。所谓的把税种简化,或者降低,并不意味着这些钱进了某些产业老板的腰包里,而是为了让他把文化做得更扎实。所以这个问题都是有待于商讨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都是有商讨空间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东西管理这样的东西。
主持人:也有人说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其实对文化产业来说也是机遇。
陈道明: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说经济越危机,文化越好,我不觉得。我觉得这都延续了过去以往的经济,所谓美国4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箫条的时候电影也最繁荣,我觉得这是现象,不会是必然的。
主持人:你觉得我们也不一定是照着美国的样子做。
陈道明:但是现在来看,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以往,不同于繁荣期,但是它是不是成为一种必然,或者是不是形成一种定势,我觉得还不敢说。但是我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把文化习惯养成。比如进电影院的习惯。
主持人:其实这些年周围的人现在经常进电影院。
陈道明:就是这两年,你看电影的票房数字就知道了。包括进电影院的习惯,进剧场的习惯,看音乐会、舞蹈、话剧,我希望回归一些最原始、最真实、最本质的艺术,借这个机会,我们泡在电视前、网络前的时间太多了,感受不到我们那个年代最原始观感的美,其实那些东西还是挺好的。所以希望电影、电视能够并驾齐驱,并到时候电视发展起来了,电影又没了。现在借着这个机会我觉得能够乘风而起,包括咱们的网友,网上只能放一部分时间,外面还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
主持人:但是现在看电影的还是年轻人居多,电影的年龄分段不是很明显,年轻人喜欢看电影、音乐会、话剧。
陈道明:这就是对于社会的参与感。可能年龄大了,对社会的参与感的欲望指数会降低,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安稳、有依靠、有安全感的环境来欣赏茶余饭后。可是我们的年轻人可能更需要一些活力、生命,一些新鲜,或者一些革命,我觉得这就是社会的动力。真正社会的动力靠这些,我们的市场也靠这些。如果都在家自我消费,就变成了自我消耗,与社会不接壤,社会怎么能前进呢。
主持人: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宅男、宅女”,不出门,天天在家里。
陈道明:对,像我这种人就不好。
主持人:您不经常出门吗?
陈道明:不经常。这和我的职业没关系,我从上学的时候就这样。
主持人:性格使然。
陈道明:没事不出门,出门必有事。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