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一改往日“冷面孔”,用“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表述新时期政协的职能定位,让人耳目一新。据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层也希望语言更口语化一些,让官员和民众“听得懂、听得进、要管用”。
两会工作报告不仅是给代表、委员看的,也是给广大群众看的。以什么样的“语言”说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着大学问。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那些充实着大话、空话、套话的“官腔官调”,或者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呆板文章,群众显然既不想看也不会看。一个好的报告就应该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报告,让群众觉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报告。
当然,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不深入基层、不了解群众,是说不出几句“群众语言”的。只有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才能让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符合群众口味。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个驾驭“群众语言”的行家,他总是用人民群众最能接受的形式来表述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他曾指出“要和自己的宣传对象做好朋友,懂得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使自己写的、说的让人家都看得懂、听得懂”。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表率,正是因为他们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拉家常,了解到真实情况,才积累了大量“群众语言”,一句“不折腾”更是传遍世界,堪称典范。
两会流行“群众语言”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带来的喜人变化,同样折射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光芒。这些来之于群众、面向群众、为了群众、号召群众的生动表述,让广大群众不仅喜欢听、愿意听,而且听得进、听得懂,与政府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势必会进一步提高群众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期待各级政府和官员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并恰如其分地运用“群众语言”,用“群众的话”去做好群众工作。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