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离开世界一流实验室,心甘情愿地回国做一名普通军医,解放军第253医院副院长额尔敦说———
今年4月,国际生物化学学报在400卷卷首发表了解放军第253医院蒙古族副院长额尔敦的《绿脓杆菌铁调控蛋白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2001年8月,已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额尔敦,受组织派遣赴加拿大留学,在温哥华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哥兰特·默克教授实验室,进行“构建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卡介苗”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这里是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他的导师哥兰特·默克教授是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尔·思米斯多年合作的教授,他本人是蛋白质氨基酸链电子传导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额尔敦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每逢周末,来自同一实验室的美国、德国、法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的同学,都带着亲朋好友出去度假或旅游,而额尔敦却无暇领略异国的风光,在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默克教授认可了这位勤奋好学的中国小伙子,赞许他说:“Denny(额尔敦英语名),你是一个人的团队,一个真正做实验的人。”额尔敦立刻说:“不,不是我一个人,我的团队是中国!”
2001年初冬,额尔敦的妻子和儿子到加拿大探亲,久别的一家人享受了短暂的团聚后,妻子提出了想再生一个女孩的想法。额尔敦是蒙古族,他知道孩子出生后就能拿到“绿卡”,定居加拿大。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事业,不分散科研精力,他说服妻子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2003年初,正当额尔敦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额尔敦立即提出回国,要求加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额尔敦的这个决定让默克教授感到非常意外,默克教授认为他放弃科研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多次执意挽留他,并许诺如果他能留下来,负责给他办理延期签证,每月还付给他4000加元的生活费用。教授的这一举动令其他学生既羡慕又嫉妒。但是优厚的待遇还是没能改变额尔敦的初衷。
2003年8月20日,他毅然告别了哥兰特·默克教授,登上了归国的飞机。临行前,教授深情地对他说:“我的实验室永远为你敞开着!”
回国后,由于医院整编,科研条件受到局限,有人认为他回国是“犯傻”,额尔敦不屑一顾,服从了组织安排。3年来,他领导的免疫中心工作实效明显提高,并荣立集体三等功。2005年,他本人通过民主推荐,走上副院长的领导岗位,获得了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成为全军科学技术委员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军事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他又有两项课题被列为全军十一五重点攻关研究项目。他与内蒙古绿健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研制提高免疫力和耐力的运动饮料,已通过国家体委兴奋剂检测中心检测。笔者问他:“回国后不后悔?”他充满激情地说:“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生长在科尔沁草原一个普通牧民的家庭,家中兄妹9个,唯有我成为了研究生。上大学前,我汉语都不会说,现在不仅掌握了汉语,还精通了英语。我从8岁开始上学,后来被部队特招入伍,是祖国和军队培养了我,我不能忘了祖国和人民的厚爱!” (段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