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安华怡
从通辽市库伦旗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到我国免疫学界中的佼佼者,从应征入伍的研究生到走出国门的高级访问学者,从一个连汉话都不会说的蒙古族青年到精通英汉蒙三种语言的军队医院领导干部、国家和军队的科研人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院长额尔敦。摄影/格日乐
他,热爱边疆,情系草原,把人民的冷暖时刻挂在心间。
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和信念,演奏了一曲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辉煌乐章。
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院长额尔敦,一个普通而不平凡的蒙古族汉子。
无私奉献——把生命的价值书写在草原
初次见到额尔敦院长是在他的办公室,在外忙碌了一天的额尔敦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并对记者说:“你们先等等啊,我先看看今天医院的情况,看看各科室病人的情况。”之前就听说额尔敦院长是“拼命三郎”,然而当记者面对一位如此敬业的领导时,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额尔敦出生在通辽市库伦旗一个牧民家庭。1993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并被特招入伍,硕士研究生学历。入伍后,历任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免役室副主任、主任、检验病理科主任、副院长等职。
1997年,他的研究课题“γ-干扰素免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终于有了预期的结果,并受到全军的关注,经过权威专家的鉴定,在国内外有四项创新,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000年9月,该课题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253医院首次获此殊荣。2001年8月,额尔敦被公派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哥兰特·默克尔教授实验室,负责进行“构建破伤风C片段基因卡介苗”的合作研究。
2003年,国内爆发了大规模非典疫情。当时,额尔敦被公派到加拿大研修学习已经一年多了,他的导师是国际知名专家,研究的项目也是世界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这样的学习深造机会对每一名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但是当他得知国内非典疫情严重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正在进行的研究,立即回国。同事们都觉得他放弃这么好的深造机会,非常可惜。他的导师为他办理了延期签证,还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来挽留他,甚至额尔敦的妻子和孩子也都希望他能完成研究。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动摇额尔敦回国的决心。他义无反顾地回到253医院,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当记者问到额尔敦院长:“放弃了那么优越的条件、优厚的待遇,特别是那么好的研究环境,您后悔吗?”额院长笑呵呵的说:“作为一个搞科学研究的人,的确觉得可惜。但我是一名军人,党和国家培养我、部队培养我,不能只想着个人利益,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只有回到祖国,回到生我养我的草原上,我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额尔敦,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草原人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