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09年全国政协会议 > 聚焦两会 正文
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纵论当前三大金融热点
内蒙古新闻网  09-03-09 15:4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在新的一年,中小企业融资难该如何破解,5万亿的新增贷款该如何发放,世界是否会发生第二波金融海啸,这些是两会期间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谈了自己的看法。

  吴晓灵说,近几年商业银行给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贷款已经有了很大增长,现在更重要的是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改进贷款技术,二是创新贷款组织形式,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健全法律保障。

  “小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市场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吴晓灵说,给这些成长中的小企业发放贷款,需要贷款银行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整理资产负债表,帮助其学会规范财务经营,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也是需要充满爱心去做的工作。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生存空间有限”的观点,吴晓灵指出,小额贷款公司有特殊的制度优越性,能够有效降低贷款发放成本。当前,需要纠正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根据管理办法,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对外融资,不存在只贷不存资金来源不可持续的问题。二是同样一笔资金,金融机构批发给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并不大于贷给企业所存在的风险。

  吴晓灵认为,只要开辟了正道,就不用担心小额贷款公司会变相吸收存款,因为刑法有这方面的规定。中国金融业要大发展,最好建立双层金融监管体制:凡是吸收公共存款的金融机构,由银监会在全国实行统一监管;不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为金融业服务的各类机构,交由地方政府监管。

  吴晓灵建议,对那些确实坚持发放小额贷款,贷款额占资金比例达到一定程度的小额贷款公司,国家应该给予税收优惠,以此鼓励其向小企业和需要扶持的人发放贷款。

  继今年1月新增信贷达到创纪录的1.62万亿元之后,中国2月信贷投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此,吴晓灵认为,1月份信贷投放确实超出了预想,但目前来看银行还是理性的。

  吴晓灵认为,在1月份1.62万亿元的贷款中,有很大比重是票据融资,还有很大比重投放到了政府项目上。这些现象说明,银行对目前的形势还看不太准,把贷款投放到政府项目会更安全一些,而投放到企业短期票据上,未来调整余地比较大。

  吴晓灵指出,当前流动性比较多,银行面临非常大的经营压力。为了增加利润,就必须把贷款更多的放出去。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7%,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1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了18.79%,全年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否则货币政策就不是“适度宽松”。

  “前半截增得多,后半截增得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利于今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我们一直主张银行应该是均衡放款,这样对企业的经营有好处。”吴晓灵说。

  对于全球是否会发生第二波金融危机,吴晓灵坦承自己没有能力作出判断。但她指出,世界金融和世界经济确实处于调整过程之中,如果调整要见底的话,应该是银行和企业的资金负债表调整到位。

  具体来说,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掉了,需要的资本金补充到位了;对于企业来说,是亏损见底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在这个过程中还没有看到类似雷曼兄弟破产那样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事件。

  吴晓灵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一个困难阶段,如果总是过分渲染不好的消息,会打击大家的信心。金融机构彼此之间总是处于一种互相不信任的状态,金融机构对企业也是一种不信任的心态,不利于经济走出困境。

  “问题来了,总是要解决。不要散步恐慌情绪,尽量建立一种互信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冷静的态度解决问题,比盲目猜测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吴晓灵说。(记者周英峰 赵超)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魏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