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日亮
来源: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    2009-03-10

情系沃土播金秋

——记内蒙古农牧业厅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马日亮

  共产党员马日亮同志,1964年出生在丰镇市一个教师家庭,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科技成果斐然,大家都尊称他“马老”。

  大学毕业不久,他就踌躇满志地随着老农业技术推广员们一头扎在农村,开始了他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7-1989年连续三年在通辽市敖力布皋乡蹲点,开展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推广,施展他大学四年所学的农业知识。

  1990年在乌盟察右中旗土城子乡蹲点,首次在后山地区试种地膜覆盖玉米获得成功,结束了当地玉米不能成熟的历史,为以后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1995年又在武川县大豆铺乡开展了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试验。他深入田间,培土、施肥,观花期、测株高,通过试验,覆膜马铃薯单产提高了500多公斤,每亩增收200多元。
1997-2000年这四年中,马日亮几乎是以一个“纯农民”的身份吃、住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卫东镇和哈拉黑镇,开展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和水稻节水增效技术指导工作。为发挥当地种植水稻的优势,解决人少地多插秧不及时等问题,他试验育秧床土、筛选水稻品种。一次次失败没有使他灰心,播种、覆土、浇水,走出闷热的大棚,又进冰凉的稻田,当地农民亲切的叫他“泥腿子技术员”。1998年春季的一天中午,突然刮起大风又下雨,一个放风的育苗大棚被大风揭膜,如不及时压膜,将造成重大损失。正在吃饭的马老迅速跑过去,揪住被大风掀起的棚膜,由于风大拽不住,他索性躺下用身体压住棚膜,让其他人往身上压土,大棚和秧苗保住了,但他却成了个泥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水稻育秧床土配方解决了,抛秧、节水增效等关键技术都一一攻克了,试验的成功使当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抛秧面积占水稻面积40%以上,这一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单产,而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马老”情系沃土播金秋的先进事迹1999年和2000年分别在《兴安日报》和《内蒙古日报》作了专题报道。他参加的“北方水稻节水栽培增效技术”,1996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和参加的“20万亩优质水稻配套生产技术”项目,2000年和2004年分别被授予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和二等奖。
由于卓著的成绩2006年评为推广研究员。虽然这已经是农业推广的最高荣誉,但“马老”执著追求的脚步没有停止。2002-2008年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呼伦贝尔的黑土地上,组织实施高油大豆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和高产创建工作的重担落在“马老”肩上,在呼伦贝尔市莫旗登特科镇、阿荣旗霍尔奇镇及兴安盟扎赉特旗罕达罕乡、巴岱乡开展了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终于获得成功,该项技术于2005年通过了自治区科委组织的成果鉴定,大豆良种和垄上三行窄沟密植良法配套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这一成果深受当地广大农民的欢迎,并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马日亮同志不仅是全区农业技术推广骨干,还是一名业绩突出的学者。20年来他参加编写并出版《内蒙古农作物模式栽培技术图集》、《内蒙古水稻栽培》、《北方节水稻作》、《高油高产大豆栽培技术》等著作7部;此外,还在《华北农学报》、《内蒙古农业科技》、《垦殖与稻作》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马老”也是获奖“专业户”,到目前为止,共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两次,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科技入户先进个人。2007年被自治区农牧业厅和科技厅评为自治区农牧业优秀科技人员。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还获得自治区农业厅、人事厅等先进个人奖励10余项。

关闭此页】 编辑: 赵翰栋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