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倍受关注的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茶商云集,一条被历史尘封的国际商道在与会学者中延伸开来。
“对于多数人来说,只知道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却不知道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商人在北方草原也开辟有一条通往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的商业通道,由于茶叶是该通道上的主要交易商品,所以被称为‘茶叶之路’。”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在接受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时说。
300年前的国际商道
20年前,身为作家的邓九刚在收集写小说的素材时误打误撞进入了“茶叶之路”。
“最初的动因就是一种好奇。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呼和浩特人,生活在草原上。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听到父辈们讲述,在我们大青山,就是阴山山脉的后边有一片茫茫的草原,那个时候呼和浩特的老辈人中间有许多从事驮运业这个特殊行当的。他们牵引着庞大的驼队,穿越茫茫的草原、戈壁,走到很遥远的地方。出于对这种特殊生活、特殊行当的好奇,在我成年之后,拿起笔来写小说时,就把写作题材锁定在了这条商道上”。
但邓九刚在写这部小说时,却发现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历史记载,发现关于商道的故事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
令邓九刚感到更加震撼的是,他发现这条商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以运送茶叶为主的国际商道,这条国际商道,在十七、十八世纪,乃至于二十世纪初,滋养了整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和兴起的俄罗斯国家。
在遍阅众多翻译资料后,为了求证这条茶路的存在,邓九刚深入山西、河南、湖北以及俄罗斯恰克图等城市去追寻清代晋商一路贩茶从福建到俄罗斯的路线。
待旷日持久的采访结束后,邓九刚心思突然复杂起来,这条商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之大,出乎他的意料。于是,原本写小说的计划被搅乱了。邓九刚觉得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还原那段历史给读者,他洋洋洒洒写下后来被他自己称为“四不像”体裁的《茶叶之路》。
邓九刚说:“8年前在我写作这部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过程,对中国、俄罗斯和欧亚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国际商道,曾经那么辉煌,却被世人忘记了,我是怀着一种悲凉、遗憾的心情开始探寻和研究的。”
2000年,一本描写“欧亚商道兴衰三百年”的巨作——邓九刚的《茶叶之路》出版发行。
《茶叶之路》引发了北京、山西、福建以及港澳台等地的“茶叶之路”研究热。俄罗斯、蒙古以及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城市先后创立了研究茶叶之路的新学科,以“茶叶之路”命名的基金会、研究会、论坛会、艺术节、博物馆等也相继出现。
“令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许多年里,这条曾经对我国北方、对整个蒙古高原、对西伯利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国际商道,几乎在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是邓九刚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的《茶叶之路》也使得这条商道重又复活了。”原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张国民在为邓九刚《茶叶之路》一书所做的序中如是说。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往事已越千年,但至今人们都知道,而“茶叶之路”离我们二三百年,我们却并不熟知,为什么呢?
“中国文化(华夏文化)一直是重农抑商,瞧不起商人。我在乡下采访时看到有功德碑,但上面刻得几乎没有商人,像山西的乔家、常家等买卖做到那么大,碑上也没有他们的名字,只有秀才、进士、道台等此类文人或官员才能把名字刻上去。这是人们把这段历史遗忘的根源之一。”邓九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