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新华网]四川地震灾区百万群众重新就业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09-04-30 17:09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4月的北川仍有几分凉爽,擂鼓镇建新板房社区内门市林立、车来人往。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这个饱受创伤的镇子恢复了几许活力。

  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制品厂”门前的一张小凳上,专心地绣着一个香包,脚边的小篮子里装满了红黄绿各种丝线。这种手工羌绣十分受欢迎,一个香包可以为韩玉梅带来80元左右的收入。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152万灾区城乡劳动者失业、失地、失房,温暖的家在一瞬间变成冰冷的废墟。勤劳的四川人擦干眼中的泪水,咬紧牙关,用双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辛勤的汗水创造出奇迹,来自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初,四川地震灾区已经有超过120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地震初期的韩玉梅一度陷入绝望之中,丈夫走了,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而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在擂鼓小学读六年级。韩玉梅说:“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是在眼泪中入睡,除了伤心,还有无力和绝望,家里没有了经济收入,一家老小今后怎么办?”

  为了给大家找活路,胜利村请来了老师,给村里的妇女培训羌绣,80多个家庭主妇找到了活干。韩玉梅现在一个月能赚到800元钱,虽然仍然很艰难,但她的心里已经踏实了不少:“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两个娃娃就是我最大的希望。现在我有事做,娃娃每周回家我都能拿几十块生活费给她们,虽然只能让她们在学校吃得简单点,但营养是可以保证的。”

  北川4个板房片区:建新、胜利、柳林和擂鼓,住着14000多人。这里有超市、通讯、广告、美容、餐饮等各种门店,路边还摆着小吃、水果等各种摊点。在这里做生意,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税费的。

  身材魁梧的魏德明在路边摆了个猪肉摊,每天凌晨3点过,老魏就要起床去绵阳市区进猪肉回来卖。老魏家的房在地震中垮塌了,耕地也毁了,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这个猪肉摊。

  老魏告诉记者:“每天凌晨3点就得起床,人虽然辛苦点,但一家老小全指望这个,偷不得懒的。现在一天能赚80元左右,和出去打工差不多。家里有了收入,人的心情也慢慢好起来了,虽然现在生活水平肯定比不上地震前,但我相信再过两三年,日子还是会重新红火起来。”

  擂鼓镇的公路上车水马龙,每隔几分钟就会有拉着砖头、钢筋等建材的货车驶过。路两边虽然还可以看到几处没有清理的垮塌房屋,但一座座新房已经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家,门口堆满了红色的砖头。

  百废待兴的地震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上,勤劳的灾区人民正在为心中美好家园而挥洒汗水。在济南军区援建的曲山中学新校址工地上,记者遇到了擂鼓镇平上村村民何中国,他的两个孩子在中学的板房社区读书

  何中国说:“现在灾区到处是重建工程,我周围能动的人都出去找活干了。我在这个工地上做过一段工,现在在帮别人重建农房,一天还是能挣个几十块钱的。房子虽然垮了,但只要人肯吃苦,新家迟早会建起来的。”

  邹继爱对于“家”这个字更是刻骨铭心,位于北川老县城边上的新房盖好还没3个月就在地震中倒塌,留给夫妻俩的是失去3位亲人的伤痛和几万元没有还清的欠债。邹继爱告诉记者:“我们两口子原本在福建打工,现在一家老小需要照顾,没法再出去了。后来我们试着去附近工地上找事做,没想到他们很欢迎我们这些受了灾的人。现在我们在工地上一天可以挣100元。”

  有事做了,家里总算有了经济来源,这让邹继爱心里踏实了不少。逢年过节,她都要到原来的房子前给亲人烧上一炷香,告诉逝去的亲人们:我们现在还好,新家会有的。

  为了尽可能增加灾区群众就业机会,四川地震灾区实现了就业援助范围和公益性岗位范围两大突破:18个省市与四川签订了就业援助协议,提供就业岗位44万个,目前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人数已超过25万人。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超过19万个,实现就业19.3万人。四川省提出,到2009年年底基本解决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并逐步实现稳定就业,实现灾区“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目标。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李东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