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8日讯(记者 李京枝)4月28日,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在蓉举行。台湾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郭亘荣从台湾921地震之经验谈起,就生态旅游之复苏为四川生态旅游灾后重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副总监凌林、四川大学石应平教授就生态旅游发展等相关问题做了重要的分析与讲解。
当天,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璇就“和谐共生、共建灾后四川生态旅游强省”等问题做了相关的发言。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张昌余教授就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资本、才华转化为财富、文化转化为产业等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和讲解,并通过崇州白塔湖的实际案列分析,为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论坛会上,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局局长罗安明就震后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考等问题做了相关阐述。罗安明讲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公顷,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灾后形成了一些新的自然景观,如卧龙自然与地震博物馆、堰塞湖等;地震对卧龙旅游又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如危机生存教育、抢险救援、团结互助、重建援建等;大灾大治,国家对灾区的重建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绵阳市林业局天保中心主任陈进军就灾后绵阳市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做了相关发言。陈进军讲到,绵阳市正式出炉了“绵阳市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了创建世界级地震遗址旅游品牌、抢救提升羌藏文化、发展壮大三国文化和科技(工业)旅游四大旅游主题,开辟六大旅游片区,再造绵阳旅游新精品。重点建设地震遗址纪念旅游、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技游览、宗教旅游等六大旅游产品。
最后,四川省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就5.12地震灾后旅游人居环境的重建与旅游生态环境重建等问题做了相关讲解。谢元鲁教授说道,“5.12地震对四川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旅游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应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上做起。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恢复应科学合理选址、设计开放人居环境、注重人居绿地空间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