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地震遗址游面前的情感挣扎
内蒙古新闻网  09-05-04 23:14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新华网四川北川4月28日电(记者吴陈 江毅)一件大红的无袖T恤,一件充满民族风情的羌绣围兜和脸上纯朴的笑容,让本就眉清目秀的羌族妇女巩述清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了很多。她是在北川县城旧址前摆摊的商户之一。

  她的小店经营藏、羌民族饰品,包括她自己手绣鞋垫。她热情地招呼着前来参观北川城旧址的人,向他们推销自己的商品,不一会儿工夫就做成了两笔生意。顾客们不会知道,就在离这个小摊不到100米的废墟下,埋着巩述清心爱的丈夫。

  因为丈夫在5·12地震中遇难,36岁的巩述清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生活,还要供养公婆,生活的重担让她不得不选择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去年下半年开起这个小摊。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丈夫生前对我很好,我的爱、我的一生都在这座城里,”她说,“在遗址前工作让我觉得仍然和丈夫离得很近。”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近7万人死亡,1.7万多人失踪,37万多人受伤。北川县城遭受地震和9月24日泥石流的双重灾难,全部被毁。而在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包括北川旧城在内的地震遗址悄然成为四川旅游的新热点。

  2008年11月12日,首个汶川地震遗址公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接待游客。广元市旅游局局长苟英明介绍说,开园5个月以来,这个以“纪念、感恩、发展”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已经接待了25万人次的游人。

  据四川旅游局透露,在春节期间到地震四川灾区的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9亿元,占黄金周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四成。

  地震遗址旅游迅速升温,成为四川旅游的新热点,但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网友说,这种旅游是试图把“快乐建立在悲伤之上”,“把灾难之地当作娱乐场所,不仅是对失去生命的人不尊重,也严重伤害受难人家属的心”。网名为52zuguo的网友说:“保护地震遗址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缅怀死难者,提高忧患意识,进行灾难教育,不是拿来赚钱的。”

  住在北川县擂鼓镇胜利村板房区的席辉同意这些网友的看法。他认为不少游客抱着好奇的心态来到灾区观看地震遗址,“他们没有在大灾难中失去亲人,根本无法了解我们的痛苦,所以看到他们成群结队来参观遗址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

  席辉的父亲和弟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他说自己的母亲至今无法平复伤痛,因此选择了逃避的方式,不愿谈起遇难的亲人,清明节也没有回旧城祭奠。“只要一想起来,就没办法控制悲伤的情绪。”

  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林继忠说:“我们也反对将地震灾区的参观变成一种娱乐。事实上北川县从来就没有开放过所谓的‘地震灾区游’,近段时间来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从3月28日起禁止旅游大巴、游客进入县城。”

  林继忠说,5月10日到12日期间,北川旧城将再次开禁,但只有持北川身份证的本地人,才能进城祭奠。

  而对王正财来说,没有了游客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56岁的王正财是唐家山人,地震前在北川县城打工。妻子在地震中遇难,自己也受了点轻伤。地震后,看到隔壁邻居贩卖5·12地震纪念光碟,就在距离旧城遗址最近的门口放了一张桌子,卖起光碟和纪念画册。

  他坦然地把画册翻到一页“小河街”的照片告诉记者:“我当时就在这个地方。”照片中,几块巨石下压着两位遇难者。

  春节期间,北川旧城对外开放,居民可以前往拜祭逝去的亲人,外地人也可以驱车前往遗址参观。

  他觉得有很多人来参观是一件好事:“全国各地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他们想亲眼来看一看,是否和媒体报道的情况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如果没有人来参观,他的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

  王正财说,因为没有游客,只有一些因公前来的人,直到下午1点,才卖出一盒光碟。

  他说,虽然自己一眼都不愿意再看地震光碟里的内容,但生活就是这么现实,要过日子,必须有生活来源。而这个仅一张方桌大小的简易小摊,在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到600多元钱,够自己和亡妻哥哥两人的生活费了。

  “(对于地震)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但活着的人必须生活下去。”王正财说。

稿源:  编辑: 李东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