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时针指向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巴蜀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灾难”,近10万同胞失去生命,几十万兄弟姐妹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那时,“家”成了灾区人民的一个渴望,一个愿望;一个精神的寄托,一个灵魂的栖息地……
在这一年中,记者曾多次向四川的朋友询问灾区的情况,侧面打听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灾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好消息。5月5日,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共同组织的“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与灾区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他们新家园,感受到了新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
同行的中国经济网记者夏先清得知记者来自内蒙古,便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你们内蒙古真是好样的!本来你们内蒙古自治区不在对口援建省市之列,但你们内蒙古的真诚打动了四川,感动了大邑县人民。我代大邑县人民谢谢你们!5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援建的大邑县体育中心、大邑县文化艺术中心也将开工建设。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再来大邑,你将会看到一个富丽、奋起的‘新大邑’。”
2008年“5•12”地震后,内蒙古自治区及时向重灾区大邑县伸出了援助之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领导多次亲赴大邑实地考察,精选了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桃源灾民安置小区、大邑县文化艺术中心、内蒙古大道、大邑县体育中心、大邑县妇幼保健中心和大邑第四水厂等6个援建项目,投资约3.3亿元。
内蒙古援建大邑县项目——大邑县妇幼保健中心远景规划图
内蒙古援建大邑县项目——大邑县体育中心远景规划图
其中,“内蒙古大道”是内蒙古援助大邑县的第一项目。内蒙古大道是大邑老城区连接大邑新城桃园片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全长1659.7米,宽4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车道设计车速不低于每小时60公里,交通饱和设计年限20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预计今年底前可形成通车能力。该大道按照城市II级主干道的标准规划建设,主要实施道路、排水、给水、电力、照明、绿化等6大工程,对现有混凝土路面进行加铺改造,增设非机动车道和两条3米宽绿化带,建成双向6车道、机非分离的高标准城市道路。
3月6日,内蒙古大道建设开工仪式的那天,尽管细雨霏霏,当地群众还是或撑着雨伞或顶着塑料袋冒雨赶往现场,来观看开工仪式。“内蒙古出钱给我们修路,对我们来说是件大好事,雨再大我们也想来看看。”居住在此路旁的牟大爷告诉记者。一位张大哥还告诉记者,“早就听说内蒙古人民捐助3亿元帮我们重建家园,我们很是感激。还有不少村民专程从悦来、苏家等乡镇专程赶来。内蒙古人民帮了我们,我们非常想看看究竟修啥样的路,我们要好好记住草原人民的恩情。”
4月23日,内蒙古援建大邑另一项目桃源安置小区建设工程也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桃源新城核心区,占地面积101.73亩,净用地面积97.43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受灾和搬迁群众1824户,6000余人,项目总投资2.4亿元,其中:内蒙古援资6600万元,政府投资1.8亿元。该项目将于2010年4月建成并交付使用。桃源安置小区将严格按照现代新型社区标准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建筑密度、绿地率和容积率,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按现代商住标准设计。
据大邑县政府县委办一位领导介绍,该小区建成后将成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社区。该小区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受灾和搬迁群众的安居问题,推进桃源新城建设进程,加快大邑灾后重建步伐,推动大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灾难的阴影正在一点点褪去,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也与日俱增,大邑县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丽起来。采访中,大邑县的群众反复对记者说着一句话:只要有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内蒙古新闻网李东海 特约记者何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