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彭成彬:让江油人铭记一生的优秀共产党员
内蒙古新闻网  09-05-09 03:05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他,倒下了。倒在了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岗位上。他,走了。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战友、亲人和朋友。——他,就是江油市龙凤镇原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党政办主任、财政所所长彭成彬同志。

  2009年3月23日上午10时许,彭成彬同志搭乘摩托车到岐山村指导农房重建的途中,因车祸不幸遇难,年仅43岁。

  回顾彭成彬在龙凤镇工作的20多年里,特别是“5.12”特大地震以来,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一腔热血,他扎根基层,勤奋工作,公道正派,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了共产党人的光芒。

  抗震救灾,凸显共产党员形象

  “5.12”地震,龙凤镇震感非常强烈,且持续时间长,破坏大,自然灾害百年不遇。灾情就是命令,彭成彬和机关其他同志一样,在当时通讯中断无法与家人联系、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虽然心里十分牵挂和焦虑,但仍在第一时间赶赴镇卫生院,与医务人员一道将病员紧急转移到了安全地带。紧接着,他组织医务人员对全镇陆续送往医院的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施救,及时安排车辆将云龙村四社重伤员冷桂珍老人送往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针对医院部分员工由于始终无法与家里取得联系,不免显得有些焦躁和不安的情况,彭成彬耐心地教育大家说:“大灾面前,我们要充分相信党和政府,相信我们的家属也一样能够得到组织的妥善安置。非常时期,大家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当镇卫生院的工作安排就绪后,他又来到场镇察看群众房屋的受损情况。对于悲观、失望的群众,他耐心地进行安慰和鼓励。对于部分残疾人、五保户和缺劳户家庭,他组织党员和社区干部帮助搭建临时帐篷。当天,他还协助社区组建了3个治安巡逻组对群众财产进行守护,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按照镇党委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分工,彭成彬负责镇抗震救灾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工作。他从岌岌可危的原办公室里找出一面党旗挂在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屋顶上,虽然指挥部只有几间、几十平方米大的帐篷,但是,他却让灾区群众看到了党、看到在大难中崛起的希望。彭成彬说:“我们是群众的主心骨,大灾面前,我们首先要给群众信心和希望。”

  当时,关于灾情统计上报的数据和材料特别多,时间紧、任务重,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天天加班,及时、准确地完成了每天的灾情收集上报和抗震救灾情况汇报工作。在此期间,他编写简报17期,撰写了大量信息稿件。

  举世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防洪抢险战役打响后,镇领导带领机关大多数干部投入到了群众的撤离安置、蹲点守护和安全警戒工作。特殊时期,他再次临危受命。从5月20日起,连续20余天带领机关9名留守人员,按照上级要求对全镇各类灾情进一步排查统计,开展卫生防疫,组织志愿者抢险救灾,申报、运输、分发救灾抢险物资等,使全镇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忙而有序,科学有效。

  作为后勤组负责人,为使机关人员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累了有休息场所,困了有睡觉的地方,在当时停电、停水的情况下,他千方百计恢复了机关食堂正常运转,并为机关干部及时搭建了临时帐篷。同时,他负责加强机关值班和安全防范工作,为夺取全镇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发挥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2008年7月,彭成彬被中共江油市委、江油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恢复重建,发挥人民公仆作用

  1月22日,龙凤镇岐山村9组一处刚落成的新居前鞭炮阵阵,喜气洋洋。房子的主人、62岁的胡万胜老人嘴里不停地重复着两个字:“谢谢!谢谢……!”胡万胜老人,从心底喷发出了他的感激和喜悦之情。

  原来,胡万胜一家2口,因为常年多病,无儿无女,家庭十分困难,是村里有名的低保户。“5.12”特大地震中,他家原有的4间土坯房全部倒塌。去年8月,当看到左邻右舍都在忙着修建新房时,胡万胜也在自家原来的屋基上规划了3间、80多平方米小青瓦房屋。据测算,修建这处房屋大约需要4万元现金。因为家里没有半点积蓄,胡万胜不免有些绝望。“决不能因为没有钱,让困难群众走不出帐篷和板房。”正当胡万胜一筹莫展的时候,驻村干部彭成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彭成彬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商议:要在地震一周年之际,让全村受灾群众基本住上永久性住房。以此为目标,他协助岐山村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与特困群众“结对共建”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办法,全面推进农房重建。针对胡万胜家的特殊情况,彭成彬向镇政府汇报后,及时拨付了他家的建房补助款2.2万元,同时,协助胡万胜在银行和亲戚家借贷1.8万元,解决了建房资金难题。为保障建材供应,彭成彬帮助胡万胜购买了2万匹政府限价红砖。此后,他与村组干部一道义务为胡万胜家平整屋基,并与镇工匠协会联系,请来施工队采取包工不包料的办法,按最低施工造价为他家建房。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处崭新的砖木结构房屋,赶在春节前在胡万胜家原有的屋基上拔地而起。

  去年以来,岐山村自开展党员干部与特困群众“结对共建”活动以来,先后有30多名党员干部帮助11户特困群众建起了永久性住房,使全村特困群众全面告别了帐篷和板房生活。胡万胜在他家修建的新房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建新房党系民情,住新家感谢党恩。胡万胜说:“要不是彭主任和党员干部帮忙,像我这样的困难户,修房造屋这样的事,恐怕连想都不敢想,不知道还要在帐篷里住多久呢!”

  服务群众,彭成彬始终怀揣一颗火热的心。他把农房重建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协助岐山村建房群众科学选址,精心规划,使1社17户群众成功避开了地质灾害地段建房。他引导群众进行小集中建房,节约的耕地为岐山村发展增添了后劲。他先后从成都、德阳等地帮助群众组织红砖30多万匹,协助45户困难群众在银行贷款39多元,解决了群众建房的种种难题。目前,岐山村125户建房户已经全部开工,已有93户完工,农房重建走在了龙凤镇的前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彭成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今年腊月二十八日,他自购大米、酒肉、春联、鞭炮等慰问了岐山村7户三孤人员,并和9组低保人员胡万胜一家欢度新年。据统计,近3年来,彭成彬先后向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4300多元,差不多每年他都要捐一个多月的工资。

  然而,熟知彭成彬的同事知道,他家因为父母年迈、妻子多病、女儿正在上大学,仅靠他那点工资收入,家庭时常入不敷出。可是生活方面,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半点要求……

  彭成彬走了,没有留下半句豪言壮语。虽然他短暂的人生朴实无华,可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他的事迹,已经深深烙在了龙凤人民的心中。(内蒙古新闻网 李东海 特约记者肖赟梅 廖伯逊)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东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