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地震灾区游应少点喧嚣多点沉静
内蒙古新闻网  09-05-11 11:15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李 记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快到了,适逢“五一”小长假,全国游客成批赶往灾区,尤其是汶川、映秀、北川等地。自驾游客太多,部分路段交通一度瘫痪,宾馆爆满,餐馆人满为患。擂鼓镇甚至设起了游客劝返点。(5月4日《重庆晚报》)

  相信游客到灾区旅游,持有送去关爱和表达祭奠的人居多。但在笔者看来,地震灾区游应少点喧嚣多点沉静:我们不应该把地震游当做常态旅游进行休闲、玩闹消费,直接、间接地伤害灾区公众的心理;我们更应避免因自己的“闯入”,而打乱灾区公众现在的生活、打扰灾后重建的秩序。

  多点沉静、少点喧嚣,一方面是说给游客们听的。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提醒,可以分两层含义:其一,并不仅仅是“身临其境”到达灾区,才能表达自己的关爱和祭奠。如果真的想去灾区看看,不妨有意错过黄金周和小长假这样的“高峰期”;其二,到灾区旅游的时候,请暂时搁置平时游山玩水的心情。对灾区公众而言,方式不当的旅游消费,未免不是对他们痛苦记忆的“消费”。而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消费灾难、悲怆的行为,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另一方面,多点沉静、少点喧嚣是说给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听的。当地政府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式提振本地经济、富裕本地公众,当然是好事。但这里存在“度”的问题:其一,在灾后重建仍在进行的当今,当地餐饮、交通、住宿等方面接纳游客的能力,还都很有限;其二,对灾后重建这个整体而宏大的工程而言,如果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倾注太多时间和精力的话,其他方面的灾后重建,很难说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前不久,成都有媒体发出倡议: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全民静默一分钟,以此表达对地震受难者的哀思,对所有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们的敬意和谢意,激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现在,距离汶川地震一周年越来越近。笔者认为,静默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是个好方式,值得灾区内外的公众相应参与—— 而静默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主旨,体现到纪念汶川地震时间的坐标上,就是沉静的心态—— 这是一脉相传的关系。

  而对地震灾区游应少点喧嚣、多点沉静的提醒,关注的是纪念汶川地震时间坐标上的一个基点。用全面、纵深的视角,检视和深思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尚未完全消化的东西,需要一个“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的过程,比如世道人心,比如慈善发展,比如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的万人大审计……具体到地震灾区发展旅游业这个基点上,当地相关部门除要定位好当地旅游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之外,还应广泛借鉴其他成熟景区良性发展的模式—— 对灾区的公众而言,让他们早日走出悲伤、回归常态生活,旅游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沉静而持久的正面助推,而非靠喧嚣博得的一次性短期繁荣。

 

稿源: 腾讯博客  编辑: 魏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