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北大门上的璀璨明珠 广元城市后花园
内蒙古新闻网  09-05-15 22:0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新村建设掠影

  “灰墙青瓦古风存,曲径小道把客迎。昔日穷山恶水处,震后迎来第一春!”这是今天工农镇千佛村真实写照。

  工农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全镇五亩以上的平地都没有,70%的村子都面临吃水困难。就在两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通村公路还找不出一寸水泥路。其所辖的千佛村虽因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千佛崖而得名,可老百姓却说这里是“山高无柴,沟大无水。”

  就是这样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居然在短短一年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广元城市后花园”、“川北北大门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思想革命”趟出成功路

  一进村口,只见一条宽敞整洁的水泥公路蜿蜒而上,一排排绿树迎风摇曳,依山而建的白墙青瓦具有川北民居,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十里核桃文化长廊弥漫着浓浓的农家气息……

  “工农做不出新村,千佛更不可能做成新村!”这是当初打造千佛新村时很多人的观点。对于新村建设,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更何况是灾后重建新村。工农镇虽离城区近,但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村组连片贫困,10个村就有6个贫困村。千佛村算得上是利州区贫困村中矛盾最集中,经济发展最迟缓的村,全区特困户165户,仅千佛村就有8户。

  曾经一段时间,面对困境,大家相互指责埋怨,干群关系十分紧张。“这一切,都归结于发展慢了,其它地方每天一个样,而千佛一直没变化,这让干部们提不起干劲,村民们看不到希望。”工农镇党委书记李绍兵一语道出症结,“面对困境,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如何打造新村,加快发展,提高老百姓收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实现产业升级,是党委政府必须面对课题。”带着这些课题,干部们纷纷走村入户,收集整理出群众心声。为实行可持续发展,在艰难中打造新村,工农镇多次邀请了相关的产业专家实地考察,为千佛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但多年的干群互不信任,关系僵化,仍然让新村建设工作一开始就受到了村民的质疑,大多村民认为这又是在走过场、搞形式。如何消除群众的疑虑和干群隔阂?

  “对群众要么不承诺,只要承诺了,哪怕是一件微小的事,就必须兑现!”党委政府话语掷地有声。工农镇首先将历史遗留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彻底清理,该政府买单的一律买单,该进行心理抚慰的,就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干部们扎实的工作作风,透明的处理,让群众重拾对政府的信任。

  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工农镇通过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召开村民大会、深入各家各户做工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群众“思想革命”。

  “思想革命”不仅让工农镇干群悟出“发展才有出路”,也让大家找准了发展方向,那就是新村建设必须进行“三个结合”:即与千佛崖景区建设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万亩核桃基地建设相结合。

 [1] [2] 下一页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东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