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文明家园:高平羊头山石窟 古窟新生奏和谐
内蒙古新闻网  09-06-04 16:47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羊头山地处我省东南部长子县、高平市、长治县交界处,因此处山的形状如一羊头,山巅建有两座石雕方形塔,恰如羊之双角,故名羊头山。呈东西折南北走向,盘亘6公里,主峰海拔1297.2米,属太行山余脉,古有“雄鸡一唱三县鸣”之说。山上有神农庙、神农城、神农井、神农畦等遗址以及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所立神农碑;山下长子县色头村有炎帝庙、高平市庄里村有炎帝陵等建筑遗存,尤为珍贵的是以石窟群为代表的遗址,向世人宣讲着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农耕文明、佛教文明的发祥地。

  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北齐﹑隋、唐等朝代屡有造建,历经百余年。今殿宇残坏,其址仍可辨,石窟造像尚存。山上大小石窟据记载原有40余处,为了集中展示羊头山历史遗物中的精华,现梳理出八处,原有规模及顺序难以沿用,按现状逐一予以介绍如下。

  石窟之一:规模较小,窟内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为典型的唐代风格。

  石窟之二:此窟虽没有主窟,但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0多处。菩萨和佛体态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为隋唐风格。

  石窟之三: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一个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一个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为北魏时期风格。

  石窟之四:此窟规模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

  石窟之五:羊头山石窟群中最大的窟,特点是一石开三窟,大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辨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一窟进深浅,上雕释伽多宝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为典型的北魏风格。

  石窟之六: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独具特色。

  石窟之七:又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四周雕小佛有1600多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狮,造型潇洒,栩栩如生。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合并在一起组成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石窟之八: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

  山腰千佛殿有碑一通,高4米,宽1米,厚40厘米。四面满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000多尊,碑底雕有5龛,正面碑身中心雕火焰形大龛,内置坐佛一尊;侧面中雕佛像两龛,为一佛二菩萨。发髻光滑,面相方圆,宽衣博带,肩膀较平。此碑从造型风格来看是国内罕见的,为北魏风格。

  羊头山北控三晋,南扼中原,东接齐鲁,西挡川陕,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就在这美丽而厚重的土地上,两千多年前,发生了影响后世的“长平之战”。战国晚期,强大的秦国欲一统六国。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战争中,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45万人被俘后,全部被杀在羊头山下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大战的规模和杀戮这么多降卒的残暴,使得羊头山这个地名深深地印入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

  如今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之中,古老的羊头山焕发出新的色彩,羊头山上下一片沸腾,到处是创新、进步、和谐的场面,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八音艺术之乡”“中国青椒之乡”“铸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煤乡”的美誉,勤劳、善良、智慧的长子、高平、长治人民正谱写着和谐社会的最动人乐章。

稿源: 山西日报/山西新闻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