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通网:战天斗地搬山造地——大寨精神不可忘
内蒙古新闻网  09-06-04 17:3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发扬的一面鲜艳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同甘共苦,带头劳动,不计报酬,清廉肯干的品格,无论在那个时代,都应该是广大农村干部和各级党政干部学习的榜样。我在心底里敬佩大寨,敬佩大寨村干部,我为自己在学大寨工作中作了一些应该作的工作而引以自豪。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寨这个山村,大寨村的村民和村干部,大寨村的带头人陈永贵和郭凤莲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诋毁之语不绝于耳,讨伐之声随处可闻。作为和大寨及大寨人相识相知的我,也一下子迷茫了!

  大寨精神形成的由来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当时,帝国主义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前苏联领导人背信弃义向我逼债。国内遭受人为的和自然的严重灾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周总理作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决心力挽狂澜,扭转局势,费尽苦心在千万个先进典型中选中了大寨。他在1963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听取了昔阳藉老干部李一清(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汇报了昔阳县大寨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一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二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三不要国家的救济物资,还要做到社员的口粮不少,库存粮不少,向国家交得征购粮不少。周总理听后为之一振,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紧接着便派农业部长瘳鲁言带领一批农业专家到大寨进行了为期20天的详细考察。与此同时,毛主席乘专列到南方各省视察,中途停留在邯郸火车站,要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车上作了两天的汇报。从此,大寨走进了中南海。

  1964年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周总理和陈永贵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他在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慎重地宣布:“我想举个典型例子,它是一个依靠自力更生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

  大寨,是北方一个土石山区的穷山庄,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卦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综合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了农业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建设。把过去的4900块土地连成了2900块,并且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他们的粮食亩产量,1952年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1963年虽然遭到特大的洪水灾害,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

  大寨大队进行了这么多的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发展这样快,完全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他们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他们只向国家借过一次钱,第二年就归还了。从1953年到1963年的十年中,这个大队在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总共交售了1758000斤粮食,每户每年平均交售2000斤。“

  周总理讲到这里,便对大寨精神作了精辟的概括:“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大寨精神,由此享誉全国。它是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凝炼而成,是国情所系,国难所急,兴国所需,重任所托。

  大寨精神的科学内涵

  创业实践,必须有创业精神。大寨由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靠得是什么呢?靠得是大寨精神。大寨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大寨人绘制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治理穷山恶水起步,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任凭风吹浪打,始终高举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大道。计划经济时代,大寨的粮食产量翻了十几番;改革开放时代,大寨的总收入翻了几十番。大寨人不甘落后,与时俱进,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整合重构,不断开拓创新,现在仅大寨品牌商品就有30多个,无疑给大寨人带来巨大的财富。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寨党支部决定:发展成果让全村村民共享。这里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为了报答几十年来为改变大寨穷山恶水面貌负出一辈子艰辛的老人们,实行养老生活补贴。即60—69岁老人,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50元。这一规定,让我感动于心,激荡于怀。关心老年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的。

  今日的大寨,环境美,人心顺,班子强。当你走进大寨,仰望虎头山,山顶是森林公园,松柏苍翠,绿树葱葱;山腰是层层海绵梯田,大寨展览馆建在其间,这里浓缩着大寨人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雨沉浮,当年的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一生牢记六个字:“听党话,跟党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如今,人去精神在,光照后来人;漫步山下,是大寨人正在改造的快乐家园,有图书馆、有健身广场、有餐馆、有商店、有宾馆、有医院、有幼儿园。山上山下,秀美如画,和风习习,鸟语花香,大寨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山西省全民健身活动在这里启步;中奥万里行在这里加油;全国妇女联合会“美德在农家”活动仪式在这里开幕;太行山27家新闻单位高层学术会议在这里召开……。

  大寨人饱蘸汗水谱写了一篇震撼世人的大文章。他们从1950年开始,就用一负肩膀两支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八年时间,把七沟八渠一面坡,改造成层层海绵梯田。“海绵田”是高熟化土壤,其特点是越种越肥。(它和全国土壤普查结论——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形成显明对照。)原因是:每年秋后调剂土壤,活土层厚,沙粘适中;主要施用农家肥,有机质含量高,结构良好,疏松软绵,保水保肥,透气增温。

  “海绵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渡,体现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它可以扬劳力优势之长,避资金不足之短;它适合北方十年九旱的自然特点,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它是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旱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容水量高,一立方米土壤中容水500公斤,高出板结土壤的一倍,可以做到涝时蓄水旱时用,变水害为水利。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艰苦的,但是大寨人感到非常豪迈,非常光荣。他们从旧社会的苦熬中提升出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哲学:“苦熬不如苦干!”这不仅道出了大寨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也道出了大寨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他们在大搞家田基本建设中迸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为世人震撼。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参观大寨以后说:“大寨是中国人的骄傲。”墨西哥前总统埃切维利亚参观大寨以后说:“大寨的有机农业战略,对我国有很大启示。”日本的两位学者考察“海绵田”以后说:“‘海绵田’对日本的农业变革是有意义的。”

  大寨人夜以继日读着一本无字的科学巨著。所谓无字的科学巨著,就是人与自然天人共美的天人之道。实践出科学。大寨人不仅从文字上推敲农业科学技术,更主要是读大自然的原本书,通过劳动向大自然进行无声的请教和交流,从实践中,追索隐匿在大自然背后的科学奥秘。穷理于心,施求于事。大寨“每年有个新套套”正是他们从“无字的科学巨著”中求索的知识和方法。《大寨科学种田经验集》,是大寨人在劳动中体会的积累,感受的升华。

  一切科学的东西,并不因为科学的发展而过时。

  大寨精神的时代意义

  大寨精神,过去,以其不朽的生命力,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今天,依然熠熠发光,是我们的时代精神。

  弘扬大寨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年的大寨人,始终不渝地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积极为国家做贡献。在国家困难时期,大寨人省吃俭用,累计拿出数百万斤粮食支援了国家。今天,国家富强了,同样离不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强国之本。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大寨人的标准就是一句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弘扬大寨精神,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寨在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条主线始终没有改变,就是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抓生产,把经济搞上去。农民、农村、农业,是中国国情的一大特色。中国只有村村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弘扬大寨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现在的大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建设,让大寨人从共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进一步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今日的大寨,正以富裕文明、环境美化,人人安逸,户户和谐为目标,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弘扬大寨精神,全面建设,协调发展,把政治思想和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和文化素养。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人,教育人,把人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人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各项任务上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寨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大寨人精神品位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结果。

  弘扬大寨精神,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众群。象大寨村干部那样,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率先垂范,重在事业,淡泊名利,清正廉洁。郭凤莲现在已经是62岁的老年人了,风采不减当年,她是“全国十大著名村官”之一,她面对大寨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拓展能力弱等问题,仍在苦心思索,虚心学习,奋力拼搏,她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大寨人谱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而继续努力!

稿源: 通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