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建设实施基本情况
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据2000年卫星遥感调查显示,全县风蚀、水蚀、沙化面积33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2%,其中严重沙化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被当地命名为I、II、III号大沙带横亘东西,分布在县内中北部地区,沙丘起伏,连绵不断,且三条沙带有逐渐扩展相连趋势。全县118万亩耕地全部严重风蚀沙化,有50%的耕地弃荒无法耕种,有林地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6.4%,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严重威胁着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000年5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多伦视察,站在多伦淖尔镇南沙梁前面的沙丘上,看到满目黄沙,心情沉重的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指示。随后,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把生态建设放在全县各项工作首位,着力打造“生态大县”,陆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和生态移民工程,有效的实施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带综合治理工程,拉开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再造京北绿色生态屏障的序幕。
2000-2008年九年来,全县共完成沙地围封199.5万亩,飞播林草21万亩,植树造林106.8万亩,草地改良15.35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5.82万亩,转移沙区农民1862户、8822人。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0—2008年,国家投入我县京津风沙源治理资金13404万元,下达生态治理任务136.32万亩。各年度按计划全部完成。
1、营林造林完成78.8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7万亩;飞播造林18.5万亩;封山育林39.2万亩;农田防护林1.85万亩;种苗基地1.58万亩、5处。
2、草地治理完成41.67万亩。其中:人工种草4.9万亩;飞播牧草2.5万亩;围栏封育34.07万亩;草种基地0.2万亩;暖棚建设5.9万平方米(未计面积);饲草料机械600台套。
3、水利措施完成15.82万亩。其中:小流域治理完成15.82万亩;水源工程1163处;节水灌溉677处。
(二)退耕还林工程
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8年,完成国家投资43081万元,共实施退耕还林74.8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其中:退耕地造林46.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8.5万亩。
(三)禁牧舍饲工程
我县从2000年开始季节性禁牧,2003年11月起在全盟率先实行了羊和土种牛全年全境禁牧、优质肉牛和奶牛禁牧两个月的政策。在自行禁牧的同时,实施国家禁牧舍饲任务120万亩,其中:2003年实施30万亩,2004年实施90万亩,到2008年,完成国家投资2961.225万元。
(四)移民工程
2000—2007年,我县依托扶贫扩镇移民、异地搬迁移民、生态移民工程,对全县严重沙化的的46个自然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共实施移民1862户、8822人。共建成移民小区9处,农民进城一条街1处。移民新村全部实现了“五通五有”(即:通自来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和有住宅、有水浇地和生产设施、有村委会办公室、有兽医站、有公厕)。
(五)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带治理工程
我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南缘带总规划治理面积为23.116万亩,2001—2005年依托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745万亩、封山育林11.7万亩、飞播造林1.6万亩、黄柳网格沙障1.019万亩、草地围封7.052万亩。
(六)社会造林
我县防沙治沙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参与。2001年,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多伦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的“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以来,至今已实施七期,共收到首都各界捐款600余万元,对I号沙带的8万亩沙地进行了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植树造林2.1万亩,建起了大宝生态园、大宝世纪林等一大批社会造林的代表性工程。
从2004年开始,我县国家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普遍建立义务植树制度。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不少于两周,并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坚持下去。共完成义务植树266.7万株、2.386万亩。同时鼓励农民承包、租赁、购买荒山荒地进行植树造林。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一大批造林专业户。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九年的连续治理,多伦县沙化状况已整体得到遏制,林草面积大幅度增加,植被盖度明显提高,部分地区再现青山秀水,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已初步构筑起了京北生态绿色屏障,昔日的风沙源,今日变成了京北的天然“后花园”。同时,生态建设有效的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农民的传统观念得到极大转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成果显著
九年来,全县新增林地面积106.8万亩,有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160.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4%。全县210万亩严重沙化面积的70%得到了有效治理,基本上遏制了土地沙化的扩展蔓延。森林覆盖率达到24.38%,比2000年的6.4%增加了17.98个百分点。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天然草牧场产草量由2001年的每亩35公斤提高到75公斤,沙尘天气逐年减少,降雨量逐年增加。
(二)优化了产业结构
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工程,促进了全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牧业已改变了传统的广种薄收和靠天吃饭的沿袭方式,全县以马铃薯、蔬菜、青贮饲料、结实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种植业和以奶牛、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产销各类蔬菜21万吨、马铃薯13.6万吨,销售收入1.315亿元。同时,禁牧政策的实行促使农民以羊换牛,羊从禁牧前2003年的57万只下降到目前的2万多只,牛则由2003年的4.6万头增加到目前的14.1万头,其中奶牛2.6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1282元增加到2008年的4280元,年均增长12.89%。
(三)工程建设直接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退耕还林促进农民增收。2001—2006年,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74.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6.2万亩,农民人均6.91亩,每年农民人均享受退耕还林补贴1100元;
二是沙产业使农民增收。全县已建成杨柴、沙蒿、山杏、黄柳采条、草籽基地80万亩,年采杨柴种籽6万斤,沙蒿种籽10万斤,山杏核100万斤,优质草籽800万斤,黄柳4600万条,年产值达到3175万元;
三是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多伦县从2003年开始施行全年全境禁牧政策,坚定不移的实施到现在。通过禁牧,全县天然草牧场得以休养生息,天然草牧场产草量明显提高,2008年全县打贮草3.65亿公斤,除满足自用外,节余近2000多万公斤全部外销,销售收入1200万元。
四是沙源治理工程中水源开发和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促进农民增收。2000年以来,全县共开发建设水浇地8.8万亩,农民人均水浇地1.3亩。水浇地的增加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加之生态的好转,气候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截止2008年,全县发展水浇地10.01万亩,农民人均水浇地1.5亩,在耕地面积减少46.3万亩的情况下,粮油总产达到1.58亿斤。
(四)移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移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沙区农民生存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从沙区搬迁出的农民在原迁出区居住的大都是四、五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石头屋,喝的是浅层地表水和雪水,行的是沙便道,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项目工程把移民们搬进了具备“五通”条件的移民新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如今,集中安置的移民大部分从事奶牛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从事奶牛养殖业的移民每人建2亩水浇地,并配套电力及小型喷灌设施,用于种植高产饲草料;从事蔬菜种植业的移民每户一座0.5亩的蔬菜大棚和人均2亩水浇地,用于种植苗木和高产蔬菜。移民的收入已大幅增加,移民的平均收入已高出全县农民平均收入。
(五)彻底转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的生产观念得到极大转变。多年来,我县农民走的是一条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老路子,自从2000年我县大面积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以来,耕地逐年减少,广种薄收的老路已不能行通,农民的传统观念彻底发生了变化。过去水到地头农民也懒得浇,现在积极要求打井开发水浇地,绝大多数农民已走上了少种、精种、高产、高效之路。全县一大批懂经营、会算账、善管理、有头脑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和能人脱颖而出。
(六)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全县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人居环境的和谐,使信息流、人流、资金流更加快捷沟通,聚集了人气、财气,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大唐国际煤化工、伊利多伦奶粉、福建超大万头良种奶牛繁育基地、香港协鑫多伦煤矿、小河铁矿、奥翔矿业、大西山风电等一大批大中项目落户我县开工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青山秀水、绿草蓝天的秀丽风光直接带动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42万人,直接经济收入1.26亿元。全县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活跃了城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