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给他的是满头银发,他留给人们的是片片绿荫,李庶坤老人用他的一生,沉淀了大兴安岭人的绿色执著——
栽下一棵树 许下一个愿
讲述人:少先队员张弛

少先队员张弛正在讲述。
爷爷他很平凡,平凡的像一粒沙,好像不经意间就能淹没在茫茫的人海中;爷爷又很伟大,他投身荒山搞绿化,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身后留下了一片翠绿。
从1991年起,他坚持义务植树,提出了每年植树1000株的目标。“天保工程”实施后,爷爷又立下了一个新目标:从2000年开始,他要每年坚持植树1500株。70多岁的爷爷,好像在和时间赛跑,用他一腔的赤城和对林区无尽的爱,18年间植树2.5万株,被家乡父老誉为“兴安岭上的马永顺”。
“栽下一棵树,就许下了一个愿望,无数的希望聚在一起,就能给子孙留下一片绿荫,留一份念想,我也就没白在林区干一辈子”。这是爷爷时常对我们家人说的一句话,纯朴而厚重的言语,时常让我们这一代人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可有谁知道,为了这个荒山披绿、造福子孙的心愿,他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甚至差点是生命的代价。1985年,爷爷从大杨树林业局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回家,本该是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爷爷却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1991年,当大杨树林业局为实现人工造林一百万亩的目标而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时,爷爷主动向林业局提出义务植树的要求,组织上经慎重考虑,安排他在就近的大杨树林场植树。得到批准后,爷爷兴高采烈,那是他退休后最高兴的一天,他在给党组织上交的思想汇报中写到:生命不息,造林不止,我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保重身体,争取活到90岁。
从此,爷爷便开始了他为荒山披绿的征程,无论是在晨曦初露的清晨,还是在日落西山的黄昏,爷爷不知疲倦地躬耕在造林地里,他几乎没有时间概念,不是忘记了吃中饭,就是忙时忘了带晚餐,造林、锄草、挖护林沟、垒护林墙和日常的巡护,他都一丝不苟,亲力亲为,每当看到爷爷累得汗流浃背的时候,家人背地里经常叹息、流泪,但是家人深知爷爷倔强的性格,一方面不能阻止他这么超负荷的劳作,一方面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我们时常在忐忑不安中度日。
让家人担心的一天不可避免的来临了,那是2001年3月中旬,大杨树的积雪刚刚消融,爷爷终于由于劳累过度,胆结石旧病复发。当时爷爷正在造林,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昏厥,幸亏与他一起劳作的工友及时发现,将他送回了家,家里人都劝他赶紧住院治疗,可生性耿直倔强的爷爷说什么都不同意,他怕住院会错过了春造最佳的顶浆期,硬是只口服了一些消炎药,依然到造林地清理植被物,为春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4月中旬,爷爷的病情加重,在林业局领导和家人的再三劝说下,他才到哈医大接受手术治疗。这时,医生才告知家人如果晚入院三天,爷爷的病将会危及生命,此时,听到这个讯息,家人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伤楚,奶奶更是泪流不止。可爷爷不顾家人的竭力阻止,在伤口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仅住了17天医院就强行出院了,回家的第一件事情,爷爷就上山植树去了,爷爷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亲切、慈祥的倔老头,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对林区的无限热爱,坚守着他的承诺,为了心中绿色的梦想,生命不息,造林不止。
大杨树林区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短,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必须抢在春夏之交的几天内完成。每到这时,爷爷早晨5点就起床上山植树,午饭就在山上简单的吃干粮,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由于技术得当、功夫下到,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爷爷暗自高兴。不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04年初春的一天,正在疯长的几千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树苗,爷爷眼含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事后,爷爷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设陷阱的建议,也没有向居民们索赔,他找到林场的干部,把本场的牲畜养殖户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爷爷说:“我曾经做过领导干部,知道你们生活不容易,我回来种些树苗就是要改善林区的生态环境,希望大家能帮一把,勤跑跑,看好自家的牲畜。”会后,爷爷又从有限的工资中拿出些钱,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爷爷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居民们,从那以后,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经过几年多的努力,爷爷的汗水浇灌出片片绿荫。据统计,从1991年至今,爷爷已义务植树2.5万株,最高的树木已达到10多米,最粗的已达到20多厘米,面对着可喜的成绩,爷爷时常说说:“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只要身体可以,我要实现植树4万株的愿望。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爷爷退休后绿化荒山、建设生态林区的感人事迹,已在林区广为传颂。我也从此走进了爷爷的内心深处,这一天,爷爷携家人来到了他曾经植树的大杨树林场造林地,微风拂过,迎着朝霞成长的树苗向我们点头致意,一片生机盎然,绿意葱笼。我分明看见了此时苍老憔悴的爷爷,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在他古铜色略显削瘦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