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瘦弱的臂膀挥舞着号锤,她用责任去称量一锤值千金的分量——
号锤敲打出无悔人生
莫尔道嘎林业局贮木场木材检验员吴燕
我来自美丽的“北疆绿星”——莫尔道嘎林业局,是一名贮木场木材检验员。1990,当我第一次拿起沉甸甸的号锤时,我便知道,自己拿起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工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人们总是被大兴安岭茫茫林海那千山一碧、绿波万顷的壮阔画卷所震撼;被大兴安岭蕴藏丰富的资源和神奇瑰丽的传说所吸引。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森林的生态价值,然而,没有在林区生活过的人不知道,森林对于林区人的生存、生活的意义有多么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贡献”这一重要指示精神,让人们更切实地了解到,一片森林的生态意义,绝不局限于一个局部区域,尤其是大兴安岭这样幅员辽阔的林区,它对祖国北方的生态系统发展变化都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围绕科学地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把有限的森林资源利用好,实现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林区人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
在木材检验行业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号锤一响,黄金万两。木材检验员只是林区木材生产战线上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每天总是重复着一样的动作,然而,就是这一个平凡无奇的工作却直接关系着木材利用率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得失。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检验失误可导致造材方案不合理,一根原条的损失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以我们莫尔道嘎林业局贮木场年生产商品材27万立方米这个产量计算,这种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没有伐木工人呼啸山林的豪迈激情,也没有运材司机满载收获一路疾驰的洒脱,我们检验员更多的是默默地耕耘、默默承担,承担着企业效益得失这份重责。
做了十几年的木材检验员,我深刻体会到,木材检验工作很“难”。说它难,是因为木材经验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才能得心应手。要会“算”,要把木材检验常识、等级评定标准、材积等1200余项数据和条文熟记脑中。记得刚接触这些数据、条文时,为了记牢它们,坐着的时候背、走路时背,甚至连吃饭做家务也要背,家人都笑我得了“魔症”。坚持了几个月,我终于将这些数据、条文熟记于脑,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要多“看”。十几年的工作,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总结记录自己评定过的每一根原木,并画出那些风格典型的原木的草图,作出标记。十几年下来,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好几本。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可以从木材缺陷的外部表现按照一定规律去判断内部情况。我总结出了“看腐朽类型截出等内材”的经验,即“辨别腐朽延深度,一听声音二看皮三观颜色及形状,然后锯截不用慌,白腐常常延
2米,褐腐往往比较长,粉末孔3,筛孔4,灵活运用靠脑子”。这个结论在我们检验队中广泛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和我的队友们破解了木材缺陷规律难以掌握这一难题,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使效益造材更趋合理。
木材检验工作很辛苦,任务繁重、要求进度、条件艰苦,平均每天要工作9个小时,而且大多集中在冬季。感受过林区冬季严寒的人都知道,零下40度气温在冬季是家常便饭。每天早上7点,冬季的天空刚蒙蒙亮,我们便已准备好号锤,穿着笨重的棉衣,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忙的时候,家是顾不上的。前些年我爱人在森调队的小队工作,我忙,他更忙,年幼的孩子常常是早上睡醒我们已经走了,晚上睡前我们还没回家,明明住在一个屋里,却常常是好几天看不到爸爸妈妈,每天只能在外婆家吃饭,写作业,与爸爸妈妈好好吃一顿饭成了孩子最大的想往。春季的林区,温度还是很低,春风并不像诗人笔下那么诗情画意,呼啸作响的春风在我们年轻的姐妹们脸上留下了黑黑印记。看到别的女性白晰的脸庞,我们很羡慕,但肩负的职责让我们能够坦然一笑,自我解嘲,黑点健康,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木材检验工作虽然有苦有累,但看着一根根原木在我们的手时得到充分利用,没有浪费分毫,那份成就感无法言说。2008年,我们贮木场的经济材比重提高了4.57个百分点,多生产经济材
9103立方米,优质材比重提高了4.66个百分点,经测算增加效益近千万元,有了这些成果,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造材台上缚长龙,量评书写青春的历程。”正像我们贮木场的场歌所讴歌的,我们检验员用手中的号锤,在造材台上书写着自己平凡的人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这项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依然会舞动手中的号锤,续写自己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