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吴百灵:我为绿色而执著
内蒙古新闻网  09-06-10 11:1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用母亲孕育孩子一样的深情,抚育着林海的绿色,她们以淳朴、刚毅、顽强的本色,讲述着“谁说女子不如男”那动人的故事——

我为绿色而执著

阿龙山林业局营林处女子造林队队员 吴百灵

 吴百灵

  在大自然之中,绿色是生机的象征,是顽强的象征。在大兴安岭上,有一支为营造绿色而拼搏奉献的女子造林队,她们穿梭在荒山秃岭间,足迹遍及阿龙山林业局的施业区,这就是阿龙山林业局营林处的女子造林队。我是这支队伍的队长。

  女子造林队伍成立于1998年,十多年来,我们女子造林队平均每年造林6千亩,累计造林近8万亩,当年成活率、三年保存率均高出国家标准10余个百分点,连续多年名列同行业榜首;共计整地10万亩,抚育面积达5万亩。

  在这简单的数字背后,是难以描述的艰辛。

  当年造林是裸根苗造林,成活率连50%都达不到,那时所谓的造林技术简单的很:叫“三埋、两踩、一提苗”,可结果却是“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 为提高树苗成活率,我们把穴状整地改为横山沿等高线窄带状整地,同时使用容器育苗,把春季顶浆造林改为春、夏、秋三季造林,使造林成活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每年的造林季节,我们为了抢时间,赶进度,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发,一干就是一整天,一直到晚上8、9点钟才回来。我们每天要坐上1个多小时的大棚车才到达造林场地,还要扛工具,拎苗木走二三公里的简易路,爬坡攀岭更是常事。夏天中午吃饭仅用20多分钟,喝水要到一二公里外的水泡子去抬。

     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队员们在运送苗木时,把每盘幼苗都浇上水,然后背着40公斤重的容器苗箱,要行走二三公里的山路。说实话,就是身强体壮的男子汉空手在山上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女子队员们扛着苗箱背着水和一天的干粮,一会过沟渠、一会过水湿地、一会又过塔头甸,钻杂树丛,偃松林……深一脚浅一脚地直绊跟头,卡破腿是家常便饭,再加上蚊子叮瞎蒙咬的,那真是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难。队员们的脚磨出了血泡,肩头压得红肿,可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句累。背苗过独木桥时不慎掉进齐腰深的水中那也是常用有的事。

  多年的摸爬滚打,铸就了女子造林队员的铮铮铁骨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一个队员一年平均穿破八双胶鞋,磨烂十多副手套,仅凭这些,就不难想象我们的走路功、爬山功,也不难想像到我们植树造林的艰辛与执著。

  在2002年的7·28特大森林雷击火灾中,除了老弱病残的男人在家外,所有的男同志都在火场。我们女子造林队就担负起送给养的重任,成了一支在森林大火扑救中引人注目的女子运输队。在阿龙山林业局先锋火点,我们凭借多年练就的一副铁脚板、铁肩膀,将扑火工具和给养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扑火现场,一天要送两三次,每次背六七十斤东西,最少要走10多公里,最多要走30多公里。天一亮就出发,日落才能回家,有时要干到午夜,被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称为“火线娘子军”。在扑救过程中,为了尽快将后续扑火队员带到火灾现场,林业局局长亲自点将,命令我将这支扑火队送达目的地,尽管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可我二话没说,带着队伍便出发了,翻山越岭地走了3个多小时,我把扑火队员交给了前线指挥员。为了不让队员们着急,我独自一人又从几十公里的火场往回返,返回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处处死灰复燃的火点,随着风向的转变,我随时都会被卷进火里,我凭着经验跑向隔离带,这才幸免于难。

  我们整个造林队的队员,在外人的眼中都是铁石心肠的女人,工作紧张时期,顾不了丈夫、管不了孩子、孝敬不上老人,在十余年造林路上,每一事件的发生都凝聚造林人的酸甜苦辣,每一棵树苗都饱含着队员们的血汗。如今,眺望群山峻岭,满目翠绿,碧波荡漾,我时常感慨万分。这片片绿色中,有我们付出的汗水一辛劳。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造林队被“全国营造林工作先进单位”,我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面对如此殊荣,我们更加懂得了应如何回报社会、如何对待人生。

  我喜欢这样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选择了这片土地,我就要为它奉献,让每一根小草都别具风姿,让每棵树都各有形态,让我们的汗水融入每一根草叶的脉络,在季节更替中延伸,变幻出新的色彩。我们执著,并无他求,只是为了这片绿色。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