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适合人类居住到市区二级以上天数332天
——临汾市甩掉了污染第一的黑帽子
6月11日,“华夏之根”第四届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一行走进临汾。图为临汾市新闻发布会现场。
临汾市委书记谢海
6月11日,“华夏之根”第四届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团一行走进临汾。当日,临汾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临汾市委书记谢海向媒体记者介绍了临汾市在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产业转型、民生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在介绍临汾市近年来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的的成就时,谢海说,临汾的环境污染曾经十分严重。2003年—2005年,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一度被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对此,临汾市委、市政府在环境治理上采取了有力措施,终于2006年,摘掉了倒数第一名的帽子;2007年,成了倒数第13名;到2008年底,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2天,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下降到2.01,位列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的正数第49位。
凤凰涅磐 壮士断腕 甩掉污染第一黑帽子
领导重视,亲历亲为
2006年,临汾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市区环境质量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和全年办好十件实事的首要任务。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治理促进环境改善的意见》;市政府连续发布关于加强环境治理的通告;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召开专题环保会议。
200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大会就是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动员大会。省环保局领导、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书记、各县(市、区)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重点企业负责人等上千人参加,规格高、规模大、反响十分强烈。
为确保全市淘汰关闭落后污染企业工作顺利完成,市委按关停进度三次下发了《关于市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淘汰关闭落后企业及设施的通知》,市四大班子领导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全都深入企业,亲自组织,亲自协调,督促关闭。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推动了全市各项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壮士断腕,重拳出击
临汾市环境问题,突出的是工业污染。其中焦化、冶炼、电力三大行业是污染大户。2006年,临汾市对323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共淘汰、关停、取缔污染企业473家,其中淘汰关闭焦炉31座、炼铁高炉71座,关停不达标企业63家,取缔土小企业308家,限期治理达标企业200余家,位于市区范围严重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八大煤焦发运站全部停止发运营。2007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关停治理力度,确定分三批淘汰关闭149家重污染企业(钢铁企业96家、焦化企业31家、洗煤、化工企业21家、电厂1家),限期达标治理56家焦化企业,36家钢铁企业,停产治理2家电力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临汾市2007年因此影响GDP200多个亿,减少财政收入20个亿左右。与此同时,带来的环境效益则极为明显: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5.01万吨、化学需氧量2.1万吨。
政府牵头,部门联动
临汾市委、市政府把环保工作目标任务纳入《临汾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临汾市蓝天碧水工程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并将年度减排计划任务列入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市政府对各县市区落实减排任务情况实行半年一公布,年终一“小考”,三年一“中考”,五年一“大考”,当年考核倒数三名之内的,对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在倒数三名之内的,对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的同时,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三年倒数三名之内的,对党政主要负责人依法进行组织处理。
守土有责,强化监管
2008年,临汾市环保战线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7715人次,检查企业4753厂次,对673起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共收缴罚款2520余万元。其中,市局直接查处235起,罚款1677万元,罚款总额居全省第一。查处“12369”举报和信访案件356起,做到及时受理、及时查处,受理、查处、结案率达到100%。强化排污费征收。采取“统一核定、统一公示、分级征收”的措施,全年共征收排污费3.9亿元(05年2.6亿,06年3.85亿,07年5.2亿),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茅。
创新“工作机制”,采取“四合一”联合办公,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安装监控系统161台(套),对重点企业全部实行在线监控,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进展位居全省前列。加强辐射环境治理。通过做好各类放射源和装置的排查登记等基础工作,强化监管。严格各类用源审批,对废源强制送贮,送贮废源91个,对全市61家用源单位的142枚放射源摸清了底数,初步建立起辐射事故应急体系。
科学发展统筹兼顾走上环保创模新征程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临汾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在环境保护上,不进则退。2008年市委提出“环保创模”的目标,力争在四年内,把临汾建成省级环保模范城。
加大投入,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质量,直接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可以说是第一民生工程。为此,几年来临汾市围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在稳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上下了很大功夫。
2008年是全市开展“三城联创”活动的第一年,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同时,各县市围绕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目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侯马市率先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县级市。
立足长远,强化治本
要实现临汾环境的根本好转,关键在于调整畸重的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治本上下功夫。
几年来,临汾市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要求,对不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一律不批,一年来共否决不符合审批条件的项目130多个。对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积极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依法按程序进行审批,共审批项目224个。同时,建立项目保证金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10家企业交纳居民搬迁保证金1420万元。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今年临汾市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严格执行环境容量控制和“三同时”制度,把好新建项目审批关,禁止高耗能、重污染项目上马建设。完善管理,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和“一票否决”制。突出“创新平原林业、修复汾河生态、开发林业产业、提升人居文明”四大主题,继续抓好通道、厂矿区、村庄、旅游景区绿化等十大工程,完成造林80万亩、植树1亿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加快汾河治理,临汾城区段建坝蓄水,打造11.2公里生态长廊,使之成为临汾的客厅、城市的绿肺,展现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靓丽景观。
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一个更加富有特色、更加欣欣向荣、更加富裕和谐的新临汾将会盎然出现在晋南大地上,临汾必将在经济兴盛、社会和谐中实现又一轮的崛起。(记者 李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