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锡盟儿童福利院院长 包桂兰
现任锡盟儿童福利院院长的包桂兰,27年如一日倾心照顾百名孤寡老人、用爱让54名孤儿健康成长的事迹,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广为传颂。她本人因而也多次受到自治区和盟、旗级的表彰。
关爱弱智弃婴和孤寡老人,是包桂兰的人生选择。1982年10月,内蒙古阿巴嘎旗育婴院建成时,年轻的包桂兰就到育婴院当了一名保育员。到1986年更名后的阿巴嘎旗中心敬老院里已有54名院民,大多是身体有缺陷的孤寡老人,还有因意外事故而失去父母、更多的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年纪最大的86岁,最小的才5岁,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年近八旬的那森老人肺癌已到了晚期,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包桂兰焦急万分,不分昼夜的守候在老人床前,为老人洗脸洗脚,喂饭喂药,不怕脏累护理老人。老人去世后包桂兰按照老人生前遗愿,雇车把他埋葬在了距旗100多里的伊和苏木。从牧区赶来的亲属们眼泪夺眶而出:“你尽了我们儿女难尽到的责任啊!”
阿巴嘎旗育婴院当时有17名孤儿在这里生活,大多数孤儿在入院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特点。入院后情绪波动大,很难沟通和管理。包桂兰把这些孤儿看成是自己的儿女,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着孩子们,用全身心的精力去培养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缝补衣服、清洗内外衣,孤儿有病时陪护在他们床前,并自己出钱为他们买营养品。不让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受歧视和委屈。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包桂兰从民政部门跑教育部门,从教育部门跑学校,不知跨过多少门槛,求过多少人,最终让他(她)们进了校门。
由于包桂兰在阿巴嘎旗敬老院服务孤老、孤幼事迹突出,2005年锡盟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建院时选调包桂兰担任该院院长,开始了她长达27年服务“两孤”的“接力赛”。
来到新单位,换了新环境,摆在面前的是新接收进来的30多名来自各个旗县性络不同、语言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一样的孤儿,一切工作都需要从头做起,从基础上抓起,包桂兰心里很是着急,孩子们刚入院时想家,哭着闹着不想上学,有的孩子甚至把在家学的不良习惯带到儿童福利院,直接影响着其它孩子,工作难度很大。建院时单位资金紧缺,包桂兰用自己的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耐心地组织孩子们学习,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当时包桂兰家还没有搬到锡林浩特市,她就住在单位,离孩子宿舍只是一墙之隔。每天晚上包桂兰12点钟以前没睡过觉,早上5点钟又起床领着孩子们锻炼身体,虽然她已年过半百,但总是忘我地工作着,星期六、日也不休息。锡林浩特市到她阿巴嘎旗的家只需1个小时路程,但她为了工作,有时俩三个月才回去一次,在家只住2天又回到工作岗位。一名孩子得了结核性胸膜炎,在呼和浩特市结核医院做胸腔手术,包桂兰到医院陪床护理,不怕累、不怕脏、不怕被传染。在院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多方筹集资金给孩子看病,使这名孩子恢复了健康,重返学校。
锡盟老年公寓现住着46名自费收养老人,包桂兰除做好正常的服务工作外,她还经常与老人们沟通,了解老人们的喜怒哀乐、脾气秉性、生活习惯,视老人为亲人,尽最大可能让老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生活愉快。有一名老人因脑梗塞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情绪有时处于失控状态。包桂兰耐心地与她沟通,给她做按摩,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她体贴入微。对老人们尊重、关心和无怨无悔的服务,待老人们如同亲生父母的思想境界和美好心灵,受到了老年公寓各位老人的喜爱,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赞誉。
福利院服务的主体是孤老和孤幼。包桂兰从28岁到55岁,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福利院,献给了老人和孩子们。包桂兰任院长以来,深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重大。为了能适应福利院的工作,她一边工作,一边加强理论学习,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多年她对待孤儿们像亲生女儿一样体贴入微,对待老人们如同亲生父母一般尊重、关心和无怨无悔的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赞誉。包桂兰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家人都劝她:别干了,快回家好好养病吧。朋友们也不解地劝她:快退休的人了,每天还这么忙乎图个啥?她总是这样回答:我不后悔,我是老人们的“女儿”,孤儿们的“妈妈”,与他们相处了这么多年,我舍不得离开这些老人和孩子们,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