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民政局低保股股长 金良
1985年秋,金良走上了乌市民政局社会救济股这一新的岗位。她按照嘴勤、眼勤和腿勤的“三勤”工作方式,经常在街区、乡镇间奔波,从“困难户”到“五保户”,从受灾群众身边到城镇下岗职工的家中,处处都留下了她关切的询问和深情的问候。
1997年,我国推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金良带领工作组在乌兰浩特市挨家挨户调查、核实、登记造册。同年,自治区慈善总会开展了唇腭裂孤残儿童康复手术活动。金良四处奔走联系为更多的患病儿童争取机会,8月中旬,她带领4名患儿赴赤峰进行手术。把读小学的儿子交给丈夫,带着毫无血亲关系的患儿和家长去求医。10月,乌兰浩特市发生了两起女婴被弃事件。她一方面将婴儿安置寄养在居民家中,一方面为婴儿寻找亲生父母。经过20天的不懈努力,两弃婴分别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发生了。乌兰浩特市受灾人口达三万余人。金良立刻投入到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前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哪里灾情大,她就出现在哪里。由于长时间劳累过度,她病倒了,被送到医院输液时,仍想到百姓的困难。她晚上输液,白天救灾。就在她忘我工作在救灾第一线时,父亲病逝也未能见到最后一面。
2000年冬天,她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为灾民送衣、送粮、送药。然而,人们不知道,此时丈夫的手因公冻伤,靠不满13岁的儿子端水拿药做饭吃。
在市场经济激烈竟争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一批又一批地走向社会,这给城镇居民低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金良常常收到熟人打来的电话和写来的“介绍信”。每遇到这种情况,她都毫不含糊地一视同仁,在调查核实中,够条件的按政策救助,不够条件、不符合规定的,再好的朋友说情也无济于事。
原乌兰浩特市饲料公司下岗职工白连喜,患了喉癌后,上大学的儿子因家庭贫困长期营养不良,得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回家治疗。面对父子俩一对重病人,金良来到白连喜家,着手为白俊峰寻找名医……在金良的全力帮助和多方联系下,白俊峰的病好了,她拿出500元钱作为白俊峰返校的路费。还动员白俊峰父亲战友们捐款6000多元。
金良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象白俊峰这样的家庭和学生,每当这时,她都以母亲的般的爱心极力劝说“再难也要坚持,绝不能让孩子失学,只有用知识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多年来,她资助4名大学生,一批毕业了,再资助一批。她先后被乌兰浩特市委、市政府、兴安盟委、行署授予模范共产党员、“感动红城人物”、信访先进工作者、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等称号,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民政工作者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