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20载母爱洒边关——记满洲里“兵妈妈”
内蒙古新闻网  09-07-31 14:0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割舍不下与兵妈妈的深情联系

  在孙菊亭执著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兵妈妈拥军团,从最初的1个人,到13个人,一直到现在的31个人。31名兵妈妈全部是身在一线或是从刚刚退上下来的老干部。她们中年龄最大的67岁,年龄最小的也50岁了。

  由于边防连队和哨所高度分散,为了让官兵们感受更多的母爱,兵妈妈进行了分工承包,主动到各连队“认亲”。每年新兵入营、老兵退伍,她们都要走进军营,给官兵们作报告赠送慰问品,鼓励新战士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勉励退伍老战士树立信心,到地方再创佳绩。

  江苏籍战士顾斌雷刚入伍时由于不适应部队的生活和训练,一度打起了退堂鼓。孙菊亭知道后,专门把小顾叫到家做思想工作。在孙妈妈的鼓励下,小顾愉快地返回了训练场,在新兵训练结束后,还受到了连队嘉奖。

  凌力现任满洲里市纪委书记,每次下连队她都要为战士们上课,讲述建国以来满洲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大家安心戍边、建功“第二故乡”。

  戴雅丽是满洲里市文联主席,她经常鼓励战士们写作,挑选出好作品在文联创办的《猛玛》杂志上发表,几年来,多次与官兵们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多彩军营书画笔会”,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人才。

  为了把信息闭塞的边关变成育人的大课堂,满洲里市副市长闫敏积极筹集教学资金、购置设备、聘请教师。兵妈妈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开办双拥育才学校。几年来,双拥育才学校已举办新闻报道、微机操作、种植养殖、烹调烹饪等培训班20余期,近2000名官兵参加了培训。

  李炎是满洲里市妇幼保健所所长,也是拥军团成员里的厨师长,每次下连队慰问,她都要亲自订食谱,亲手下厨做饭。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兵妈妈关爱边防战士的一件件琐细小事:哨所消息闭塞,她们送去几十台小收音机;战士们外出巡逻喝不上热水,她们送去一个个保温水杯;新兵入营后,家长都会收到一封署名兵妈妈的慰问信;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兵妈妈们迅速筹集了近万元慰问金汇往四川籍战士家中;战士们休假到满洲里,她们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般,争着往自家拉……
20年来,一茬茬边防战士离开军营,却割舍不下与兵妈妈的深情联系。在一封边防战士写给孙菊亭的信中写着:虽然我们这些兵儿子不能在您床前尽孝,但我们会用一颗对祖国、对北疆的赤子丹心报答您。

  兵妈妈拥军团誉满北疆

  在兵妈妈的带动下,一股前所却未有的拥军热潮在边城满洲里涌动。物质拥军、智力拥军、科技拥军陆续走进了军营,政府机关、厂矿企业纷纷主动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驻军部队也全心全意为当地老百姓服务,美丽边城出现拥军“大合唱”的生动局面。

  满洲里市政府在得知兵妈妈拥军团的故事后,每年还专门下拨经费支持。

  李斌是“红磨房”蛋糕房的老板,战士们的生日他记得清清楚楚,每个月他都要组织给战士们过一次集体生日;任秀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被战士们称作“编外给养员”,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哨所义务送水……

  一位来自浙江的老板,从报纸上看到兵妈妈拥军团的拥军事迹,激动地找到“兵妈妈”慰问团,共为部队送去了洗衣机、台球桌、茶炉等价值近万元的物品。 

  最让满洲里军民难忘的,是某边防团完成国防施工任务中的动人故事。一次,该团奉命沿中俄、中蒙边境线埋设界桩,工期紧、任务重,特别是运输车辆严重不足,部队官兵焦急万分。兵妈妈和市双拥办积极奔走,满洲里全市总动员:厂矿企业纷纷派出工程车辆帮助部队抢运界桩,一些个体车主主动加入运送施工物资的行列。这次施工,全市共出动运输车1900多台次,帮助部队运送水泥界桩10000多根,保证了国防施工任务高标准完成。

  在兵妈妈拥军团的带动下,全市多家单位与各个边防连队结成双拥共建对子,先后为一线连队配备微机和彩电50多台,购置藏书1500册以上;满洲里铁路换装所举行“千里边防送光明”活动,使800里边防线上所有哨所全部通了电……

  兵妈妈拥军团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报》等媒体进行过专题报道,兵妈妈孙菊亭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感动草原十杰母亲”等荣誉称号。2007年8月,她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军英模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满洲里市先后4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如今,兵妈妈拥军团已经成为誉满北疆的拥军品牌。(记者  刘晓君)

稿源: 北方新闻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