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邯郸夜景
内蒙古新闻网  09-08-14 17:43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邯郸夜景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80万。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辖四区、一市、十四县。四区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一市为武安市;十四县为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魏县、馆陶县。全市共有214个乡镇、5366个行政村。

     邯郸的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是中原经济技术协作区的中心城市。西部山川秀美,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东部平原盛产各种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素有“冀南粮仓、棉海”之称。

      地理位置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北纬36°20' -44,东经114°03' -40'之间,邻接晋、鲁、豫三省,北距省会石家庄150公里,离首都北京450公里。西依太行山,东跨华北平原。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对高差达1866米,总坡降为11.8‰。

   资源环境

     邯郸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主要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

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19.7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6.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49亿立方米,其中,东部平原为11.7亿立方米,西部山区为2.79亿立方米。

  邯郸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可观。不仅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而且还有较为丰富的非金融矿资源。矿产资源种类有:铁、煤(烟煤、无烟煤)、铝土矿、金、铜、伴生钴、锰、黄铁矿、石墨、石榴石、含钾砂页岩、耐火粘土、熔剂灰岩、电石灰岩、水泥灰岩、水泥用砂岩、玻璃用砂岩、石膏、水泥用黄土(粘土)、铁矾土、蓝石棉、重晶石、瓷土、砖瓦用黄土、硬质高岭石粘土矿、膨润土、硅灰石等二十八种以上。各种矿产地200多处。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全市列入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97处,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150处。主要古迹和游览景点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娲皇宫以及响堂山石窟等,还有新开发的长寿村、京娘湖、武当山等民俗风景区。

  行政区划

     邯郸市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现辖四区、一市、十四县。四区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一市为武安市;十四县为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魏县、馆陶县。全市共有214个乡镇、5366个行政村。

  历史文化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赵敬候迁都邯郸,使赵国都城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汉代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同为全国五大都会。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许多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的“成语典故”之乡。诸多的名胜古迹为邯郸保存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主要有以磁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邯郸市委、市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列为整个邯郸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邯郸文化事业出现了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稿源:  编辑: 苏布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