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
(CCTV.com消息央视网记者刘谨河北西柏坡报道)西柏坡很小,因为它是太行山下、滹沱河畔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由于有一群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完成了共和国建国大业,所以后人赞美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今天记者随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北行活动的近百名记者,一起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小山村参观、追忆,仿佛听到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铿锵步伐声。
我们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部旧址前参观。这是一间普通农家小土屋,十几平方米,几幅地图、几张桌椅、一部手摇式电话机,据这里的导游介绍,当时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我们这里不发钱,不发粮,也不发人,只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就是在这个小土屋里,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发出了三百多封电报,指挥我人民解放军各部队打赢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智慧运用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们在支前小推车前停留。这小推车真小,最多只能装四五袋粮食,小没关系,多啊!当年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推着这样的小推车,前赴后继、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后来陈毅同志评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至今我们耳边还回荡着那首感人肺腑的支前民谣: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我们难忘毛泽东主席用过的打了补丁的褡裢,就是放在马背上的那种袋子。毛泽东在长征时用它驮东西,里面装着《共产党宣言》等几本马列经典小册子。毛泽东后来说,每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他总要反复地读这本小册子,这是共产党人不灭的意志和信念。正是靠了这种意志和信念,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最佳结合。
我们难忘五大书记屋子里的小油灯。我们很熟悉这种小油灯,在井冈山的茅屋里、遵义的土楼里、延安的窑洞里,我们都见过。正是这些小油灯,点亮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也点亮了一种不灭的精神,这就是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我们从小褡裢的补丁、小油灯的微光、小战士的背影等无数个“小”里面,仿佛听到了十月革命的炮声、五四运动的呐喊、南昌城头的枪声,看到了井冈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漫漫征程,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小暴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大结合”;把“打土豪,分田地”的小口号,变成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根本利益的“大目标”;把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小情怀”变成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大精神”,实现了党、军队和国家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大跨越”。
这一切,西柏坡就是最为鲜活的见证,西柏坡虽小,但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大智慧和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