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内蒙古: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内蒙古新闻网  09-09-04 18:09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统计数据见证历史,也直观体现和客观反映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前,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农牧业处于广种薄收,逐水而牧的原始状态。1947年,全区仅有耕地396.7万公顷,粮食产量18.5亿公斤,年末牲畜总头数只有851.8万头(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一些简单的皮毛加工、煤炭开采、森林采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到194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只有0.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9%。交通闭塞,通讯落后,铁路密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公路全部是天然的沙石路。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商品交换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级阶段,到194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0.83亿元。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十分落后。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给内蒙古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各地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取得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全区已经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基本达小康。进入21世纪,全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整个社会呈现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气象。内蒙古GDP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人均GDP超过3万元,按2008年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638美元,跃居全国第8位。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49年到1978年,全区生产总值由7.08亿元发展到58.04亿元,28年翻了3番多,1978年以来的30年间又翻了7番以上,2008年达到7761.8亿元,居各省区市第16位,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按不变价计算,2008年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9.7%。其中1979-2008年平均增长12.1%,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成为内蒙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增加最显著,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区人均生产总值1949年为118元、1978年为317元,2000年超过6000元,2003年超过一万元,2005年按当年末汇率折算为2024美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进入前10位;2006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2008年又突破三万元,达到32214元。全区财政总收入由1949年的739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107.31亿元,增长近1.5万倍,是1978年的160多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60年建设发展,内蒙古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49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为74.6:7.6:17.8。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进一步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8年的11.7:55:33.3,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牧、渔业比重稳步上升。200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2131.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9倍和3.3倍,粮食产量居全国的第11位,人均粮食产量1769斤,仅次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居全国第3位,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油料产量达117.54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2.1倍和8.4倍,油料产量居全国的第9位。2008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677.22万(头)只,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9.1倍和1.6倍。2008年全区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193.99万吨,比1978年增长8.3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5.9%,比1978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成为第一产业主导成分;农区牲畜存栏占全自治区的70%,成为畜牧业主要增长点;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区一半以上农牧户,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从“十一五”初到目前,我区已具备了年产350亿斤粮食、200万吨肉类、900万吨鲜奶、6500吨羊绒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十五”时期自治区工业化由初期进入中期,2008年工业增加值是1949年的2021倍,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41.8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河套、赛飞亚、远兴、伊泰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原煤产量、发电量居全国第2和第4位,外送电量居全国第一,钢材、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内蒙古第三产业总量居全国第17位,增速居全国第2位。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内蒙古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4亿美元,增长557.4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增长357倍。目前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6.51亿美元,超过“十五”时期的总和,比1984年增长1488倍。2008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68.8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4.93万人次,增长3倍;入境旅游创汇5.77亿美元,增长3.6倍。

  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内蒙古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草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全区拥有各类艺术机构148个,艺术表演团体109个,文化馆102个,公共图书馆113座,博物馆33个。2008年,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05%和92.72%,分别比1980年提高40.75个百分点和89.82个百分点。全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一些文化精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震撼了国际乐坛;千人马头琴齐奏参加国际性演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31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6%;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8年的465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9%。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267.7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27.04元,年均增长13.1%;全区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8年的3618元,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目前,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3平方米和21.5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增加22平方米和8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89.47万人,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98.8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373.7万人,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194.1万人。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8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966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7.4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2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101倍、101倍和13倍。到2008年末,全区每万人拥有病床床位30.7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1人。2008年,全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旗县达到95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

  回顾60年发展,内蒙古经济社会变化巨大、成果喜人,展望未来,全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巩固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广人稀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八个转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内蒙古将崛起在祖国北疆,内蒙古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李力)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