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进程成效显著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上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从内蒙古的区情出发,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区“三化”进程,即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三化”互动的发展方针,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低到高的历史性跨越。
“三化”进程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的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有利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一条新思路。实践证明,坚持“三化”互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依托新型工业化,加快人口转移和要素集聚步伐,促进城镇化和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内蒙古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农牧业产业化取得巨大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能力非常薄弱,根本谈不上产业化,农畜产品的初级加工程度非常有限,农产品供应短缺,物质匮乏,能不能让人民吃饱饭,是当时新中国乃至内蒙古面临的最大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农牧业比重高达74.6%,是典型的传统农牧业省区。而今,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内蒙古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不断提高对农畜产品的转化加工及深加工能力,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视察内蒙古自治区时指出,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走在了全国前列。随同视察的国家农业部领导评价,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搞得好,全国除了山东就是内蒙古。目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45.9%,成为第一产业主导成分;农区牲畜存栏占全区的70%,成为畜牧业主要增长点;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4.5%,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区农牧户的50%,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业主要发展方向。从“十一五”初期到目前,内蒙古已具备了生产350亿斤粮食、200万吨肉类、900万吨鲜奶、6500吨羊绒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农牧业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再到利益联结机制的产业化链条的架构基本形成,尤其是乳绒两大产业基本成型。乳产业、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行业领先,玉米、番茄、肉羊等产业逐步成为内蒙古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3亿元。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区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达到22个。其中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和享誉全国的驰名品牌。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显著提高。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呈现良好势头,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区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达3000多个,有近20万农牧民加入到各类协会、行会,带动180多万农牧户参与到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御灾能力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1.66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1.64万公顷,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解决50%水质不达标和严重缺水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在路网建设上,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通沥青路,行政村通公路,使农村公路状况明显改善。
新型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区工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主要得益于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的发展思路。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大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为0.5亿元,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上升到了21.84亿元,到2008年,全区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798.6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020倍和39.2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49年和1978年的7.1%和37.6%上升到了2008年的48.9%。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6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拥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远兴等34个中国驰名商标,有30多项工艺和设备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钢材、建材和化工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了能源基地建设。目前内蒙古煤炭保有储量达到2892.64亿吨,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准格尔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扎哈淖尔素露天煤矿等一批煤炭项目已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加速开发煤炭下游产品,经过精心准备和建设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于2008年8月试生产。同时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4600多万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安全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电力工业继续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重点建设西电东送、煤电一体化和区内用电项目。原煤、发电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4位。石油天然气开发取得新进展。作为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日产量突破1500万立方米,并已具备了年产8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立足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工业,乳品、肉类、羊绒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伊利、蒙牛为首的乳品加工业规模超常发展,以伊盛、科尔沁牛业为代表的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鄂尔多斯、鹿王等名牌羊绒制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量和销售额已经跃居全国之首的行列。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为主的冶金建材传统产业步伐明显加快,包钢、包铝、内蒙古一机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扩能改造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扩大了包钢的中厚板、汽车板、特种钢、稀土钢和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改组改造,产业组织结构继续优化,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加紧大型化工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稀土深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绿色食品、沙产业等领域已形成了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格局,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工业结构正在向高层次推进。
城镇化建设硕果累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区大力实施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和水、电、气、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和产业的能力。加快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积极发展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公用服务业为主的城镇基础产业,促进产业向城镇转移。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加快人口布局调整,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使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08年底,全区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7%,高于同期全国45.7%的平均水平,同时比1949年提高了39.3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了29.9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全区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产业结构低到高的历史性转变,农牧业为主导不断向以工业为主导及二、三产业并举的方向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由1949年的74.6:7.6:17.8调整为1978年的32.7:45.4:21.9,到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11.7:55:33.3 。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均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1.4%、33.6%。同时,全区的优势特色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区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进入“十五”以来,随着全区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服务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使服务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不但改造提升了传统服务业,而且使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得到稳定增长,成为内蒙古服务业的主导行业。房地产、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比较快,在服务生产和生活、吸纳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内蒙古仅仅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呼包鄂三市率先发展,在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上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2008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达到4679.37亿元,占全区各盟市的比重达到53.7%;地方财政总收入合计达到605.15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4.7%。目前呼包鄂三市的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湖南省的“长株潭”和陕西省的“关中”城市群,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同时东部盟市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东部盟市抓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总体规划范围的战略机遇,适时提出了内蒙古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东五盟市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均快于全区平均水平。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内蒙古经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制定并组织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80个旗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区的“半壁江山”。 (内蒙古统计局 王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