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第一产业发生新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内蒙古新闻网  09-09-04 18:09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第一产业发生新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前,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农牧业处于广种薄收,逐水而牧的原始状态。1947年,全区仅有耕地396.7万公顷,粮食产量18.5亿公斤,年末牲畜总头数只有851.8万头(只)。交通闭塞,通讯落后,铁路密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公路全部是天然的沙石路。商贸流通业发展缓慢,商品交换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级阶段。科教、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十分落后。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给内蒙古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有党和国家的关怀,有兄弟省市的支持,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农牧业经济实现了两次跨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农业生产取得了令全国瞩目的辉煌成就,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3.8倍,以两个30年为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大跨越。建国伊始的1949年,全区总播种面积仅为389.65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352.8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仅为212.3万吨;到1979年,全区总播种面积为488.13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404.2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510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297.7万吨,增幅高达1.4倍,实现了第一次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利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全区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在公平、福利、效率的原则下,将耕地承包到户,实行家庭经营,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全区农业得以飞速发展。到2008年,全区总播种面积为686.08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296.43万公顷,增幅达76.1%;粮食总产量为2131.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00年增长9倍、3.3倍和71.6%,粮食产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粮食产量1769斤,仅次于黑龙江、吉林两省居全国第3位,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实现了第二次大跨越。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农牧业比重高达74.6%,是典型的传统农牧业省区。经过60年发展建设,经济结构日趋合理,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2.7:45.4:21.9,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11.7:55:33.3。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目前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45.9%,成为第一产业主导成分;农区牲畜存栏占全自治区的70%,成为畜牧业主要增长点;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61%,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4.5%。内蒙古以加快禽畜良种推广,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和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使全区畜牧业从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快了食草、节粮、高效型畜禽发展,畜牧业效益指标也继续大幅度提高。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7亿(头)只,比1978年增加6515万(头)只。2008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19.37万吨,比1978年增长9.7倍,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9位提高到第14位;牛奶产量达到934.92万吨,比1990年增长24.3倍。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53公斤388公斤,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多的。从“十五”末期到目前全区已具备了年产350亿斤粮食、200万吨肉类、900万吨鲜奶、6500吨羊绒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进程。农牧业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吸引了一大批区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来内蒙古投资办厂,加速了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8.3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涌现出了鄂尔多斯、鹿王、伊利、蒙牛、河套酒业等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2006年,在首届亚洲品牌500强的评选活动中,内蒙古伊利集团、蒙牛乳业、鄂尔多斯羊绒三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榜上有名。目前,全区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呈现良好势头,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区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区农牧户的50%,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达3000多个,有近20万农牧民加入到各类协会、行会,带动180多万农牧户参与到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转变经营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以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牧业生产者科技水平为重点,不断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同时,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引入,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应用,农牧业机械化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牧民素质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先后启动实施了农牧业十大体系中的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牧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牧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作、家畜人工配种等重大农牧业技术,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依托农牧业科技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推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二是农牧业机械化持续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双重提高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根本保证。2008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79.44万千瓦,比1996年末增长1.91倍。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

  特别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组织实施了生态环境综合制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保护林、三北防护林、水保世行贷款牧区水利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农牧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正在逐步走上农牧业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区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大地“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在全区范围内逐步的分区域的推行草畜平衡、开展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基本草牧场保护等制度。近年来,禁牧休牧工作取得可喜成就,生态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和改善,草牧场生产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区生态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以农牧业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建设高潮。“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2.5亿亩,累计增加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189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57%,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47.98万公顷。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障供给能力,开工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1.66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1.64万公顷。解决严重缺水地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0%。在路网建设上,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通沥青路,行政村通公路,使农村公路状况明显改善。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牧区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的传统格局。1978-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提高到4656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6.9%。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8年农村牧区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3218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69.1%。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和财政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8年农村牧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806.5元,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17.3%。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人均转移性和财政性收入631.7元,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3.6%。(内蒙古统计局 李亮)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