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七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内蒙古在大力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积极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内部结构发生新变化。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旅游、金融、保险和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第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员,方便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蒙古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内蒙古第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内蒙古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60条优惠政策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将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需求保证。
第三产业总量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583.79亿元,比1949年增长603.2倍,比1978年增长65.3倍,改革开放30年间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17位,在西部省区市中排第3位,增速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位。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3%,比1949年提高15.5个百分点,比1978年高11.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除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4%低于40%外,其余年份所占比重都达到了40%以上,是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多的一个时期。
内部结构变化明显
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新兴行业所占比重上升。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服务生产和服务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28.9%下降到24.8%;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6%提高到6.5%。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后,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增强。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3.33亿元,比1978年增长75.2倍,年均增长15.5%,比上年增长24.1%,其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
近年来,内蒙古消费品市场呈现两大亮点:一是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汽车、居住、家庭装饰等消费不断扩大,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8.8%;家电和通讯类消费品升级步伐加快,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8%。二是内蒙古作为国家“家电下乡”的试点省区市之一,有力带动了全区农村牧区的消费市场。全年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3%,高于上年5.1个百分点。旅游业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8.85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54.93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3倍;入境旅游创汇5.7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6倍。国内旅游人数3198.68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3.4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也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区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2.1倍和15.1倍。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达455.88亿元,比 1978年增长591.4倍,年均增长23.7%。200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6341.03亿元,比1949年年均增长24.7%;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527.86亿元,比1949年年均增长23.3%。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736.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5.3倍。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141.01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6.3倍。第三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点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达2428.0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4%,比200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37.8%。“十五”时期,第三产业累计投资达到2506.63亿元,年均增长36.6%,其先后投资建设了内蒙古会展中心、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呼和浩特机场扩建、包头煤炭物流园等一大批第三产业重点项目,也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内蒙古的小肥羊、小尾羊、西贝莜面村、草原牧歌等一批全国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下,促使为餐饮业提供物流配送的服务业走进了全国前列。
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十五”时期,全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632.9万人,比“九五”时期新增就业129.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1.2%,所占比重较“九五”时期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呼、包、鄂三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分别达到40%、45.9%和36.8%。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就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08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360.4万人,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6%。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逐步显现
近年来,各盟市中第三产业的区域发展特色正逐步显现。其中,到2008年底,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主的呼和浩特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56.2%,居各盟市之首。以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包头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40%。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的鄂尔多斯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38.3% 。以特色旅游、边贸为主的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40.8%。上述四个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区第三产业的70%。从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看,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增长最快,均达到25.8%,其次乌海市、通辽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5个盟市第三产业增速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内蒙古统计局 王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