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内蒙古新闻网  09-09-04 18:1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一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受连年战争、灾荒、疫病的影响,内蒙古人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治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各族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居民的钱袋更加殷实;消费内容更加丰富、消费质量全面提高。同时,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十分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31元,增长46.9倍,年均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6%,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也明显前移,由第19位前移至第9位。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2008年的4656元,增长34.4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6.9%。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在城镇,工薪收入虽然仍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体,但其比重逐步降低;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生产单位的职工工资长期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资制度多次进行改革,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大幅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薪收入为10284.4元,比1990年增长13.5倍,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7.7%,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使得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1555元,比1990年增长96.2倍,年均增长28.9%;同时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1.3%扩大到2008年的10.2%。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的拓宽,不仅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趋于多元化,收入也大幅度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24.6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1990年的0.9%提高到2008年的2.1%。在农村牧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为主转向家庭经营为主。到1990年农村牧区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达到95.6%,分别比1978年上升52.4和69.7个百分点。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各地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突破口,促进了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2008年,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06.5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4.1%上升到17.3%;同时各种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也明显增加,2008年农牧民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达到631.7元,比2000年增长9.6倍,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2.9%上升到13.6%。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52年的171元提高到1978年的370元,又增加到2008年的10829元,年均增长7.68%;全区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52年的88元,提高到2008年的3618元,年均增长6.86%。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消费支出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2008年,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8%,比1985年的46.1%下降了13.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低的;2008年,内蒙古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5%,比1985年的59.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比1985年的48.3%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

  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3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1.5平方米,分别比1985年提高22平方米8平方米。在耐用品的需求上由简易和实用转变为高档享受,相应地各种耐用品由最初的缝纫机手表等机械手动类产品被电器类电子类及智能类产品取而代之。在城镇,2008年全区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09台、电冰箱91台、洗衣机93台,分别比l987年增长2.1倍、21.8倍和45.3%。在农村牧区,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4.8台、电冰箱29.3台、洗衣机52.2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22.3倍、28.3倍和51.2倍。这些变化不仅解放了家庭繁琐的家务劳动,也成为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与此同时,体现现代化、高科技的空调、家用电脑、家庭影院、移动电话,以提高生活品味的钢琴、家用汽车等高档商品也开始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成为家庭消费热点。

  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内蒙古城镇居民交通支出的大幅度上涨,交通工具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步加快。同时,家用汽车作为奢侈品的代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2008年末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私家拥有量达到8辆,比2000年增长5.2倍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总人口只有608.1万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需要,由内地迁人大量人口,人口急剧增加。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区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区总人口增加到2008年的2413.7万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双回落的态势,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全区人口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加,截至2008年末,全区少数民族人口达到520.65万人,比1949年增加428.0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由83.5万人增加到433.5万人。

  人口素质明显改善,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自治区人口总体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1981年内蒙古婴儿死亡率为42.24‰,1990年下降到30.47‰,2008年又下降到16.9‰。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949年内蒙古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而现在,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内蒙古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0.7岁,60年来翻了一番。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1982年,内蒙古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68年,2008年提高到8.22年,比1982年提高了3.54年。截至2008年底,全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31人,每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85人,其中蒙古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200人。(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