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3日,在哈斯格日乐图家2006年新盖起的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哈斯格日乐图和妻子其其格正在用蒙古族传统的礼节为客人敬酒。
低矮的土坯房,整齐的砖瓦房,新建的楼板房……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乌审召镇向南6公里处,在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院子里簇拥着6套建筑风格迥异,带有不同时代烙印的房子。
那是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镇巴音陶勒盖嘎查牧民哈斯格日乐图的家。这位47岁的蒙古族牧民在院子里完整保留着他家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修建的6处住房。
来到哈斯格日乐图家,在新房一间宽敞明亮的卧室里,他正在悠闲地玩着电脑。装修过的会客厅里摆放着三张大餐桌,消毒柜、干手机、新沙发整齐地摆放着,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图书。客厅、卧室、卫生间、洗澡间……在这所建在牧野的房子里一应俱全。
“这是我家第六套房子,花了8万块钱,2007年建起来的。”哈斯格日勒图说。随着内蒙古草原家庭式旅游业的兴起,哈斯格日勒图家也搞起了旅游接待,最新的一套住房也是为此而建。新房客厅里的陈设是为接待游客而备。
哈斯格日勒图说,这几年他家每年的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他详细算出一笔收入账:每年的6-9月是草原旅游旺季,每个月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他还养着180只绵羊、20多头牛,每年光羊毛收入就有3万多元;种植的1000多亩沙柳每3年平茬一次,卖给附近的一家生物质能发电厂,这一项平均每年收入1万元。
哈斯格日勒图家的第一套房子是模仿蒙古包的形状修建的房子。“当时我还没有出生,听爸爸妈妈讲,他们用沙柳编起围墙然后涂上泥巴,房顶是用草做的。”他说,当时这套房子里住着奶奶、爸爸、妈妈和3个哥哥,冬天取暖主要烧牛粪和羊粪,由于房子没有窗户,常常冒烟,很呛人。
第二套房子是1960年盖的不到15平方米的草坯房;第三套房是1971年盖的45平方米土打墙房。他说:“那时一家人就挤在这个小屋子里,一到阴天下雨,屋里到处漏雨,赶上夜里下雨,就别想睡了,那滋味实在不好受。”
“自从有了第四套房子,生活开始舒坦起来了。”哈斯格日勒图回忆说,1980年他结婚时父母给他建了60平方米的房子,外墙用青砖包着,内墙仍旧用土坯。
到1990年,哈斯格日勒图家有了山羊200多只、绵羊100多只、牛10多头,当年的羊绒羊毛价格高,这一年他家总收入就达到2万多元。当年夏天,哈斯格日勒图花2万多元建起第五套房子——130平方米的标准砖瓦房。
之后的10年间,由于过载放牧,他家的草场沙化、退化严重。为了恢复草场生态,哈斯格日勒图卖掉所有山羊,加之享受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哈斯格日勒图一家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他说:“房子越建越大,可是留在家里的人却越来越少。”由于兄弟姐妹都在各自牧场盖起新房,如今只有哈斯格日勒图夫妇仍旧生活在原来的牧场上,看护使用着这6套房子。去年年末他又花近10万元买了越野车,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过去,我家6口人住在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现在,我们4口人住着3套房子。这些年,我家的房子越换越好,可是我却总忘不了当初住的到处漏雨、四面透风的房子。我不打算拆这些老屋子,就当作一种纪念吧。”哈斯格日勒图说。(记者王欲鸣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