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从原始部落走向现代文明——我区三少民族发展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09-09-13 19:22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大自然以无比的神奇,造就了呼伦贝尔这片雄浑壮丽的大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又似温暖的阳光照亮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民族前进的道路。半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昔日的落后与蛮荒被文明与进步所取代。

  1951年6月7日,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宣告成立。1958年,鄂伦春自治旗猎民全面实现定居之后,单一狩猎的经营格局逐步被打破,以猎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格局开始形成,这是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1996年1月23日,鄂伦春自治旗实施“禁猎”,鄂伦春民族走上了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现代化产业之路,完成了第三次飞跃。

  在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玛利亚布是最老的长者。老人就是一部历史。她到底有多大年纪,没人能说得准。她在几年前,就说自己99岁。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现在,她依然说自己99岁。刻在她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映现着岁月的风霜。在敬老院安度晚年的她,说起鄂温克猎民生活的变迁,混浊的眼睛一片亮色。老人说,1957年,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鄂温克民族乡在额尔古纳河畔的奇乾成立后,山下的人为山上的人盖好了木头垛房子,备好口粮,世世代代以山为居的猎民搬下了大山。1965年,激流河畔耸起一座敖鲁古雅猎民新村,当时已年过60的玛利亚布住进温暖如春的新房。她说,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就没有鄂温克民族的进步,自己也活不到这么大岁数。

  在猎乡长大、今年29岁的鄂温克族妇女索荣花自豪地说: “过去的时光缥缥缈缈,现在的生活美满幸福,今后的日子充满阳光。”确如索荣花所说的那样,现代文明已经深深影响了新一代鄂温克人。他们充满自信,迈着铿锵的步伐,追赶着历史发展的脚步。索荣花与爱人一起经营起以鄂温克民族文化、措产品为主的“狩猎民族特产商行”。目前,她正在引导鄂温克猎民妇女大量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桦皮工艺品、兽皮兜,引导猎民手工加工鹿茸切片。这些渗透了过多民族情感、民族特色的民族特产,将带着她们的自信、她们的希望,洒向无垠草原,洒向神州大地。

  2003年8月份,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从世代生存的原始丛林里移民城区,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搬入新地后,猎民吴旭生夫妇便把眼界向外扩展。恰逢此时,北京军都滑雪场派人到敖鲁古雅乡购买驯鹿,吴旭生夫妇和他们达成了协议,以每头5000元的价格出售两头驯鹿,并负责训练驯鹿,公司负责两人的吃住行,月薪1500元。驯鹿俗称“四不象”。古时,姜子牙南征北战的坐骑就是“四不象”。在吴旭生夫妇的训练下,这两头驯鹿不但可以拉雪橇,还可以给游客当坐骑,让游客也过一把“姜子牙瘾”。

  科技教育是民族实现腾飞的翅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教育已进入自治区教育的先进行列,70多所民族学校已全部实现了校舍砖瓦化,电化教学和语音教学也已初步普及,民族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3%,达斡尔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从达斡尔族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更能让人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强劲发展步伐。腾克乡伊兰台村的德宝布和怪勒村的郭同良都是达斡尔族农民,为了让孩子能在城里中学读书、受到良好教育,他们专门在城里买了房子,还雇人给孩子做饭。

  美丽的大兴安岭在金秋时节越发显出迷人的风姿,蜿蜒的河流铺就着一条条蔚蓝的飘带,遍野的林木幻化为金色的海洋。在如诗如画的秋的季节,三少民族收获着金色的辉煌。(文/刘国新)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