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全国网络媒体云南行””采访团来到了走进了美丽的“彝人古镇”。
“游云南必到之地”
有旅游专家指出: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不一样,人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具有重复性,而自然景观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具有单一性。在“彝人古镇”,这种观点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彝人古镇位于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安大道以北、太阳历公园以西、龙川江以东、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约1750亩,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是集商品房居住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地产项目。杨红卫州长告诉记者,“彝人古镇”要突出彝文化并在古镇荟萃与展示,让商住和游客体验博大精深的彝文化,集中体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彝人古镇必将成为“游云南必到之地”。
古镇以云南楚雄州风光名胜为基本素材,采中国古镇人文意境,融彝汉民居之建筑精华,设置了彝王宫、土司府、相国府、德江城楼、望江楼、古戏台、火塘会等数十个景观节点,将一幅恢弘灿烂的彝州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人古镇,是全国重要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文化积淀厚重,太阳历、彝族医药、歌舞、饮食、服饰和节庆等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楚雄境内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之一;这里还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和野生食用菌王国。彝族历史悠久,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族鼎彝的“彝”,从汉文字意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崇尚色彩的腊鲁女子
彝族的另一个支系是腊鲁人。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腊鲁女子从七八岁开始就系围腰,它用几种色彩鲜艳的布片拼制而成。底板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一颗颗银泡排成六路镶成六边形,中间镶成两个大小不等的四方形,银泡周围用花边相配,每块围腰至少要200颗银泡才能镶成,多的可达684颗。下部用花边、花线相配而成,再配上银挂链8条,从脖颈挂到胸前。围腰上的银泡、银纽扣不论数量多少,都必须是双数,表示吉祥。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有一些彝族聚居区,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地从附近山寨,有的甚至是从几十里、上百里的地方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并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
彝寨“三道酒”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57万多,主要分布在云南。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西南彝志》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叙事诗《阿诗玛》就记述了彝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根龙脉,彝族人朴素的民族伦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优秀文化的典型,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楚雄采访时有一种感觉特别新鲜:彝族的节日特别多。从农历2月开始,各种节日纷至沓来。据当地旅游部门官员介绍,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彝族人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
当地导游告诉我们,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歌。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数人集体唱;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前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牵挂、挽留。
奇特的服饰习惯
彝族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石衽上衣,下着百褶长裙,裙的下摆镶有多层色布。黑彝妇女裙长及地,戴黑色包头,双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当地人告诉我们,云南石屏、峨山已婚妇女的围腰刺绣别致美观,它凝聚着主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可使妇女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
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其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以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3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为“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丝线串起的黄色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