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成就斐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黑龙江省进行了重点开发建设,使黑龙江成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黑龙江省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逐步建成了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495个,其中大中型企业481个。有全国最大的油田,最大的森工企业,最大的重型机器制造厂,生产最大发电设备的“三大动力”厂,最大的铁路车辆制造厂。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6591.8亿元。60年来,黑龙江省工业总的来说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3928亿元,比1952年增长166倍,平均每年增长9.6%。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拥有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技术装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生产出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精、尖产品,其中有不少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家空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横向经济联合有所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一、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工业发展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开始走上了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各个时期主要情况如下: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统一计划下,经过“三反”、“五反”运动,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时期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约3亿元,重点武装了煤炭、森工、机械、电力等基础工业。在新建、扩建一批工业企业的同时,1950年前后,从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迁入并扩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有军工企业10个、机械企业9个、纺织企业3个、橡胶企业2个。这些新建、扩建、迁建企业的建成投产,为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煤炭工业经过恢复和改造,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1952年新法采煤比重已达85%,煤炭产量达614.7万吨,比1949年增长33.4%,超过历史最高生产年份1943年的17.8%。森林工业实行合理采伐,在采伐、集材、运材方面开始推广机械化作业,1952年运材机械化程度达27.7%。机械工业面貌有很大改观,生产能力特别是机械制造能力有很大增长,1952年机械制造产值比1949年增长3.4倍,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日本投降时1945年的1.1%和1949年的6%,上升到10.5%,占全国机械制造产值的比重高达14.1%。建材、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工业也有很大发展。1952年恢复时期结束时,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8.87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超过1943年的65.6%,比1949年增长1.5倍,平均每年增长35.8%,高于全国同一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我省作为国家重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既要对原有的国营、地方国营的大中小型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而且许多大型企业还要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投产。而黑龙江省当时的情况是技术力量薄弱,施工经验不足,很不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此,省委、省政府在基本建设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
1953年,松江省完成计划的108.2%,黑龙江省完成计划的103.4%。1954年,松、黑两省合并后,全省工业总产值完成全年计划的103.6%,新建、改造和恢复工程达386个,完成的投资总额比1953年增长33.4%。1955年是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关键性的一年,也是我省地方工业发展较快的一年。省委提出工业总产值要比上一年提高19.45%,成本降低8.17%。
1956年,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任务。哈尔滨动力区、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及用先进矿山设备装备起来的鸡西、鹤岗、以鸭山等新型矿区已初具规模。我省已由一个原来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变为拥有相当强大的机械工业、煤炭工业、森林工业、轻纺工业的省份。
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达25.7亿元,占全国的10.3%。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22项在黑龙江省兴建。其中东安机械厂、伟建机器厂、齐齐哈尔钢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碳厂、富拉尔基热电厂、佳木斯造纸厂、鹤岗东山立井,鹤岗兴安台立井、鹤岗兴安台洗煤厂、鸡西城子河立井、鸡西城子河洗煤厂、双鸭山洗煤厂等19项已建成投产。省内重点项目齐齐哈尔造纸厂、齐齐哈尔糖厂、红光糖厂、和平糖厂等也是这一时期建成投产的。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对黑龙江省新兴工业基地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时期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炼钢16.6万吨,轧钢20.5万吨,铝加工2.7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93万千瓦,煤炭开采749万吨,木材采运325.9万立方米,轮胎28.4万套,发电设备39.5万千瓦,电动机49.8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264台,水泥32.9万吨,机制纸及纸板5.9万吨,机制糖日处理原料4450吨,棉纺锭5.8万锭,棉纺织机200台。这一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私营工业由1952年占13%下降到0.1%;个体手工业由1952年占9.7%下降到0.7%,加入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占92.1%。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39.24亿元,比1952年增长108%,平均每年增长15.8%。
3.“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后,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推行了“以钢为纲”的错误方针,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造成工业生产大起大落,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为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煤炭工业乱采乱掘,原煤产量由1957年的1326万吨,猛增到1958年的2126万吨和1959年的3063万吨。由于采掘比例失调,设备和巷道失修,隐患增多,1962年原煤产量又下降到1915万吨。森林工业乱砍乱伐,木材产量由1957年的747万立方米,猛增到1958年的1072万立方米和1959年的1352万立方米。由于采育脱节,大面积森林遭到毁坏,1962年木材产量又下降到754万立方米。由于违背客观规律,冒险蛮干,许多产品产量升而复降。全省工业总产量1958、1959、1960年分别比上年增长74.7%、41.3%、17.6%,但1961、1962年又分别比上年下降53.4%和8%,整个“二五”时期的工业增长速度仅为24.4%,平均每年增长4.5%,“大跃进”的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3年开始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对“大跃进”时一轰而起的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低劣、亏损严重的“小土群”企业实行了坚决的关、停、并、转,精简下放了企业多余人员,扶植了重点企业的发展,从此工业生产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冶金工业全省仅保留了大西林铁矿、哈尔滨轧钢厂、多宝山铜矿、西林铝锌矿、小裕丰铅锌矿、牡丹江耐火材料厂和有色矿山机械修配厂。加强了黄金生产管理,黑河金矿局、桦南金矿局、乌拉嘎金矿局所属14个金矿1965年黄金产量比1962年增长2.3倍。大修主要设备1800多台,补充地质勘探11万多米,1965年原煤产量上升到正常水平。森林工业确定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实行了育林基金制度,木材采运由季节性原木生产发展到常年流水原条生产,创造了低成本、高劳效的历史最好水平。在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时期,在松嫩平原上开始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石油大会战,在全省全国的大力支持下,仅用3年的时间就打出多口油井,开发建设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原油生产基地,高速度、高水平的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此结束了我国使用“洋油”的历史。原油产量每年以20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1965年达到834.2万吨。经过三年调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数由1962年的6509个,减少到1965年的4971个。企业单位数虽然减少,但产值增长幅度很大。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75.92亿元,比1962年增长67.6%,平均每年递增18.8%。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65年比1962年的增长幅度是:钢52.3%,钢材70.1%,原油2.35倍,天然气2.6倍,发电量42.3%,烧碱66.7%,农用化肥2.75倍,棉纱2.88倍,棉布2.3倍,糖20倍,乳制品3.3倍,自行车4.93倍,收音机3.4倍,产品质量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经济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整个工业生产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
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停产闹革命的大动乱中,大庆油田职工排除干扰,坚持大干,开发建设了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油田,使原油产量直线上升,由1965年的834.2万吨,猛增到1976年的503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28%。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的速度也很快,木材、煤炭产量节节上升,原煤产量由1965年的2049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3137万吨,木材产量由1965年的1362万立方米,增加到1976年1551万立方米。由于煤炭、木材、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长,1976年全省工业生产比1965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长9.1%。
5.工业经济转型期(1979-1991年)。1982年开始,全省先后对300多户争资源、扰市场的小化肥、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小五金等重工业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实施对轻工业发展的“六优先”政策,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生产总量的增加,先后发展了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企业。1985-1988年,我省先后引进了新“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产品生产线,使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86年,在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政策作用下,我省在工业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横向经济联合,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工业总产值四年实现了一个翻番。在当时居民消费空前活跃,买方市场初步形成,重要原材料价格实行“双轨制”条件下,我省工业围绕着“取长”、“补短”工作,速度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各项指标出现一个高点。1989年,煤炭产量7617万吨、原油5555万吨,木材1861万立方米,轻工业产值228.3亿元,工业企业利税76.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10.3%、19.2%、2.7倍、18.3%。
1989年开始,由于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市场物价高企,企业争嘴、铺摊子,使工业领域出现了盲目发展的混乱局面,不得不进行治理整顿。从此,我省工业经济又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调整压缩。到1991年,工业经济三年徘徊,速度和效益低迷,煤炭全行业亏损,森工企业“两危”,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十分困难的“东北现象”。
6.工业经济调整期(1992-2001年)。1992年,我省改革开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首先是以哈药集团为代表的企业上市融资,股权多元化开始启动,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把落实14项企业自主权作为关键环节,狠抓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积极推进股份制、利税分流、投入产出总承包试点,组建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推进科技进步。这一时期,先后有光明集团、北满特殊钢、佳纸集团、牡石化、恒丰纸业、大庆联谊、哈飞股份、阿城继电器、哈空调、哈慈等10多户企业打捆、择优上市。另一方面,对大面积国有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优化资产结构,压缩国有经济战线。对长期资不抵债、经营不善的国有小企业进行整合。到1999年,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6%,2000多户中小型国有工业企业退出市场。在工业主要行业中,森林工业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油开采和煤炭开采实行主辅分离,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并针对性地建立其资源递减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较好地缓解了经济发展压力。从1992-200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比1979-1991年平均提高2.1个百分点。地方工业通过放开搞活,鼓励发展,生产和效益出现了可喜局面。2001年底,地方工业实现了整体上的扭亏为盈,由1992年亏损2.6亿元改变为2001年实现利润6.9亿元。这个时期,全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不断深化配套改革,稳步改组国有企业,努力减轻企业冗员、债务、办社会三大负担,先后出台了多份地方政策法规性文件和《黑龙江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施方案》,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同时,大力发展培育“三大三新”产业(发展壮大机械、石化、食品三大支柱产业,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三大新兴产业),使工业经济重现生机与活力,实现了艰难的转折和历史性跨越。到2000年底,全省累计有88户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规划目标的108.6%;152户企业实施了兼并破产,24户企业进行了债转股,近70%的中小企业通过产权改革退出了国有。“九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等三项主要指标年均分别增长8.8%、26.5%和40%。
7.工业经济振兴期(2003-2008年)。2003年,我省工业经济逐步进入了恢复性增长的健康轨道。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12月,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成立。这期间,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之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和资源型产品价格对我省相对有利,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总量、效益明显改观。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44.8亿元, 2002年以来,年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资产规模由4000亿登上7500亿元台阶,利润由500亿登上1500亿元台阶,利税由700亿元扩大到203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2500亿元扩大到7924.9亿元,实现利润、利税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总量五年翻一番。
二、辉煌成就
1.经济规模扩大,竞争实力增强。2008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3928亿元,是1952年的166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3%,撑起了半壁江山。资产总额782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为7515.13亿元),居全国第18位,占6.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37亿元,居全国第7位,比1998年增长16.4倍,年均增长33.0%;实现利税2030.1亿元,居全国第8位,比199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3.3%。居于全国前列,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石油开采及加工业、煤炭洗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农副食品(饮品)加工业等。
2.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构成日益多元化。经过“六五”以来大规模技术改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末两次大的国有经济重组,2000多户国有中小企业大面积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2.7%,私营企业占9.3%,外商投资企业占11.1%。全省349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由1998年的934户增加到2008年2963户,所占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由1998年的191户增加到268户,所占比重上升了2.2个百分点。
3.行业集中度上升,一批大企业集团异军突起。2008年,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481户,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像龙煤集团、中石油大庆分公司、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一重、哈电站集团、哈飞、齐数集团、双鸭山建龙钢铁公司、牡丹江恒丰纸业、鸡西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占居重要位置,市场认知度不断提升,其集聚和辐射效应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高技术产业从弱到强,外需导向型经济高幅增长。2008年,全省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2亿元,涉及23个工业行业,年度出口交货值19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2%(按1:6.8兑美元比价计算)。年度研制、生产新产品产值达到450亿元的规模,像哈飞、东安、东轻等企业为神舟5号、6号、7号载人航天器提供的重要部件,哈工大集团研制的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哈药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制剂、冲剂,牡丹江、伊春、大兴安岭、农垦系统依托北药资源开发的北芪神、鹿胎膏、熊胆粉、大豆卵磷脂等新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每年向国家申请的工业知名品牌30余种,横跨20多个行业门类。
5.经济效益水平实现倍增,成为地方财政来源的主要支柱。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924.9亿元,比1998年增长3.9倍,年均递增17.3%,实现利润1437亿元,比1998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33.1%,实现利税2030.1亿元,比1998年增长8.3倍,年均递增23.6%,每年不仅以上百亿的利税充实国库,而且壮大了地方财力,增加了社会积累,改善了居民生活,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0%以上。
6.下岗再就业稳步推进,全员劳动效率提高。黑龙江国有企业比重大、冗员多、负担重,这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省情。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积极疏导了社会有效劳动力资源,合理安置下岗失业工人,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再就业,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0.1万元/人。
7.结构调整实现重大进展,生产体系日趋完善。纺织机械行业的自动化技术有较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能源生产方面广泛采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并采用程控自动化新技术;钢铁工业淘汰了平炉冶炼工艺,大型高炉、转炉、现代化连轧机组投入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石化行业已形成45万吨合成氨、60万吨乙烯、72万吨尿素和100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食品和医药行业广泛采用ISO2002生产技术标准,已能生产奶类、豆制品类30多种产品,黑龙江绿色食品的产量和加工量居于全国首位,制造业在全省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目前,我省按照行业分工和区域合作的市场规则,已能生产横跨38个大类、172个中类、363个小类的404种工业产品,上万个规格品,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8.对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黑龙江作为最早建立、最晚退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省份,改革开放初、中期,每年以接近200亿元的价差流失(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支援了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省仍然承担着占地区生产总值近1/5的指令性产品的调出任务。据不完全统计,1979-2008年,我省共为国家生产原油15.7亿吨、煤炭20.2亿吨,分别占全国同一时期生产总量的1/3和1/10,近百套大型重型机械装备和电站设备为宝钢、鞍钢、首钢、葛洲坝和三峡等工程配套,有力地提升了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水平。1998-2008年,累计实现利润达8181亿元,利税11871亿元。平均每年净上缴利润800多亿元,利税1000亿元以上。
三、历史经验
1.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塑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着力激发工业发展活力。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之业”的工作思路,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调整措施。一是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二是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调整重组。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全力构筑新型工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实施高起点改造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加快区域结构调整。三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四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3.持续推进“内引外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强国际合资合作。二是努力承接制造业转移。三是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四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4.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服务引导,着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是营造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创业环境。二是营造快捷高效、周到细致的服务环境。三是营造诚信法治、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营造优惠宽松、吸引力强的政策环境。
总之,我省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再创辉煌,以全新的姿态走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