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南起北纬45°56′至48°28′,西起东经129°29′至135°05′。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华夏东极。佳木斯历史久远,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曾是肃慎之国,挹类古都,五国盛地,满族之乡,名称源于满语“甲毋古寺噶珊”,意为“站官屯”。现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251.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2.4万人。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875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62.4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佳木斯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要投建的老工业基地和中国对俄开放前沿城市之一。
一、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1949-1978年)
佳木斯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八•一五”祖国光复后,这里便建起了革命政权。党和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在日伪退败时留下的满目疮痍、百业凋零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经济恢复工作。在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反奸清算,土地改革,建党建政等斗争的同时,贯彻和执行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并以接收敌产为基础建立了国营经济和私人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创办了由居民集资经营的合作社经济,因而很快医活了战争的创伤,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解放战争中,佳木斯市成为东北战场重要的后方基地。这一时期,佳木斯的军需民用工业得到很快发展,建立了修械、被服、军鞋、针纺织、药品、麻袋、卷烟、火柴等工厂,各类生产物资有力地支援着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
建国后,国家有计划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佳木斯的经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及政策措施不同,使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经济恢复时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0-1957年)。这一时期公营经济得到较快的扩充和发展,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为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间,佳木斯工业相继迁入并扩建了电机厂、纺织厂、友谊粮厂、造纸厂、拖拉机配件厂、煤机厂、木材加工厂和塑料一厂等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大改善了经济结构,巩固了国营工业的主导地位。重工业及生产资料生产的地位更为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3亿元增加到2.03亿元,年均递增27.1%,重工业产值比重达35.1%。在农村,分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合作化胜利完成,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38.6%,商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也迅速繁荣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国营、集体、合营和个体共有的社会主义商业市场。1957年与1949年相比,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7倍,居民人均消费品购买力增长3.8倍。这一时期,也是建设规模较大的时期之一,全市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97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占86.4%,国家投资占83.4%,基本建设投资年均递增35.6%。
2.大跃进及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内一部分同志中产生了急于求成的“左”的倾向。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上的“大跃进”“高指标”,使国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但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及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全市经济难于维持的高速度不得不降下来,同时商业市场也由热变冷,购销出现滑坡,许多工商企业出现亏损。1960年后,由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工业关、停、并、转了一批技术落后,严重亏损的企业,调整和改善了结构;过热的投资需求得到有效抑制;农业克服了“共产风”、“穷过渡”,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末,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又恢复到“大跃进”初期的水平。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闭关锁国,不允许公营以外经济发展,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在徘徊波动中缓慢发展,10年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8.6%,年均递增6%,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7%。农村经济中以单一农业为主,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中的比重达80.1%。由于工业偏重及农村对各种经营采取“割尾巴”政策,市场日用工业品及农村产品极度短缺,难于发挥引导消费、调节经济的作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7.7%。由于突出政治运动,加之轻消费、重积累的思想影响,1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比重较大,约占投资总额的76%以上。
二、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业绩(1978-2008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铺平了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30年,佳木斯谱写了富民强市的崭新篇章。
1.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经济规模、质量实现新跨越。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突破封闭、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佳木斯市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连续跨越新台阶。三十年来,佳木斯的经济总量由不足8亿元跃上近400亿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期,从1978-1993年,经历了16年,迈上了50亿元台阶;第二阶段:增长期,从1993-1996年,经历了三年,跃上了100亿元;第三阶段:巩固期,从1996-2004年,经历了8年,登上了200亿元;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期,从2004年至今,连续突破250亿元、300亿元、350亿元关口,2008年达到398.5亿元。比1978年的7.5亿元增长了52.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0%。200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871元,比1978年增长39.8倍,年均增长13.6%,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明显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佳木斯市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结构一、二产比重过高,三产偏低,三次产业比例为34.7:45.2:20.1。经过三十年的调整和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增长,比重提高。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巩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出现新格局,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4.7%调整为31.6%,第二产业由45.2%调整为20.8%,第三产业由20.1%调整为47.5%。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1亿元,比1978年的1.04亿元增长了9.6倍,年均增长8.5%。
2.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得历史性突破。自80年代初开始,全市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推开,全市粮食产量就基本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到了1996年全市粮食总产又突破200万吨,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央和省陆续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综合补贴制度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粮食产量突破300万吨大关,之后连续四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52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2008年,全市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认定面积达到1400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91.6%。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末,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4户,已逐步由农业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
畜牧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后,农民在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也有了畜牧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国家逐步取消对生猪的统派购制度,放开畜产品的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粮食与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进畜牧业强市建设的力度,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推动畜牧业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7.4亿元,占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9.3%,比1978年的7%提高了22.3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市上下积极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努力抓住各个不同阶段工业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工业经济产权改革、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和企业技术改造,全市工业规模和发展活力得到显著增强。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7亿元,是1978年的21.5倍;实现利税11.4亿元,是1978年的9.5倍;实现工业增加值38.4亿元,是1978年的22.9倍。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机械、食品、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一直是佳木斯工业的支柱产业。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三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特别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形成了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的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三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83.8 %,集群优势已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08年,电机公司、煤机公司、迪尔•佳联三户企业利税总额超过全市工业利税总额的50%,一批新兴骨干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通过把国企改革同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相结合,先后有8户国际500强企业、18户国内500强企业落户佳木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2008年,全市已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202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3%;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特种防爆电机、大型联合收割机、重型掘进机等一大批主导产品工艺技术,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领先。
4.消费品市场实现了商品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商品供应总量持续扩大,品种明显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供应方式明显完善便利,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实现了商品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供应方式由单一落后向多样方便现代的重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消费品的供求状况明显好转,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城乡市场协调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27.4倍,年均增长12.2%。
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国有商业一般独大现象得已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共荣,经营方式多样,到1998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商品销售已占据半壁江山,市场占有分额达53%以上。商品市场呈现新格局,商品交易市场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批发市场迅猛发展,一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零售企业如大润发、大商集团陆续入驻我市,这些强势资本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业竞争格局,方便了百姓生活,活跃了消费品市场气氛。
消费产品不断更新,从基本生活品到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品,从以吃、穿为主到住、行为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短缺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尤其是随着消费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供应市场上吃、穿、用等各类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基本生活品到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品,从以吃、穿为主到住、行为主,消费结构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快速转型期。人们吃求营养,穿讲时尚,用求高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彰显个性的商品备受普通消费者青睐。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
5.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1981年国务院准许黑龙江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以来,佳木斯市紧紧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口岸群体优势,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寻机遇、求发展,坚持内外并举、大力整合资源,加快对俄经贸技术合作战略升级步伐。对外开放许多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开放新格局。1986年以来,佳木斯及所属各县(市)相继开放了5个国家一类口岸,成为全国拥有开放港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先后与日本韭奇市、澳大利亚肖尔海文市、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比罗比詹和南萨哈林克缔结了友好城市;与日本酒田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加强了与俄罗斯远东城市的交流合作。在俄远东地区的哈巴、共青城等地设立了办事处。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经贸活动,对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对俄进出口总额实现14.7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7.4%。口岸群体优势的发挥,促进了外经贸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至2008年,全市进出口贸易已经遍布亚洲、东盟、日本、美国、香港、非洲、大洋洲和拉美洲。2008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口总额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比1978年的1959万美元增长了110.4倍,年均增长1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全市进出口总值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9%跃升至2008年的38.3%,提高了34.4个百分点。
全市外经贸主体不断壮大。2008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59家,其中超过五千万美元的8户,超亿元的6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展,利用外资实现了零的突破。2008年达到4657万美元。旅游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99万人次,比1993年的22.8万人次增长773%,国内旅游收入8.2亿元人民币,比1993年的0.51增长了12.3倍;接待海外旅游者11.8万人次,比1993年的0.28万人次增长32.2倍,外汇收入2124万美元,比1993年的86万美元增长18.5倍。
6.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扩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改革开放30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4.4亿元,是改革开放前投资总额的24.8倍。2008年,全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1亿元,比1978年增长60.5倍,年均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4.5%升至2008年的28.4%,提高了3.9个百分点。一大批项目相继投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曾长期困扰全市经济发展的电力、能源、运输、邮电的“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建成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7.惠民政策和措施力度加大,民生状况明显改善。1978年以后,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城乡居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89元提高到2008年的10158元,增长了25.1倍,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0元提高到2008年的4864元,增长了43.2倍,年均增长14.0%。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的增长,2008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5876元,比1978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11.3%。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加,吃、穿、用、住等物资需求已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吃求营养,穿讲时尚,用求高档。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他支出比重有所上升。2008年,全市城镇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3%,比1978年下降13.4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1978年下降27.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居住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加大,民用汽车和移动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从无到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2008年,全市互联网接入业务用户达21.3万户。居住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3.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改革开放初期,只有相当少的农村五保户受到低水平的救助,社会保障基本为零,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市各级地方政府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切实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正在建立和逐步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缓解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008年末,全市有19.1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33.3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8.8万人,有80.9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25.6万城乡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8.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和谐佳木斯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3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度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满足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2008年末,全市有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高校749所,在校生39.1万人,教职工3.2万人,对19万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活费。改造农村D级危房258所。整合教育资源,实施课程改革。组建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打造全省职业教育航母。2005年以来,我市连续四年摘得全国普通高考全省高考状元桂冠。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疫病防治工作,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投入,全市医疗卫生保障以及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卫生机构达到640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591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263张,拥有核磁共振、彩色B超、全身CT等先进医疗设备。每万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35.6人。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增长。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阻止了非典、禽流感和H1N1等疫情的传入。
广电事业发展较快。2008年全市已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光缆联网,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54%,全市通广播电视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100%。
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佳木斯市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艺术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完善,市文体会展中心正在建设中,明年省运会将投入使用。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成果喜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净化。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突破。三十年来,我市运动健儿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千余枚。先后为国、省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健儿获1枚金牌和6枚铜牌,取得团体总分全国第十一名的好成绩。(佳木斯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