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稿件库 正文
哈尔滨辉煌六十年
内蒙古新闻网  09-09-29 09:4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哈尔滨市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之一,1946年建立了人民政权,成立了哈尔滨特别市,在全国的解放战争中,英雄的哈尔滨人民从人、财、物、力多方面积极支前,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一五”时期,哈尔滨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哈尔滨兴建的就有13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市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以电站锅炉、水轮发电机组、卷烟、水泥、铝材、汽车、飞机、乳制品、家具、钢材、软饮料、化学原料药等为主要产品的新型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从1990年起,连续举办了二十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并成功地举办了多项国际、国内大型会展活动及体育比赛盛会,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六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哈尔滨已由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六十年来,我市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868.2亿元,是1952年的337.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119.4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0亿元,是1952年的32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32.9:44.7:22.4调整为2008年的13.6:37.6:48.8。

  改革开放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78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9.3亿元,是1952年的4.6倍。其中一、二、三产分别是1952年的3.5倍、5.3倍、4.9倍。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除“七五”时期略低于“六五”时期外,总体上是持续加快、逐步走高的趋势。“六五”时期(1981-1985年),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逐步显现,我市经济由缓慢增长渐入快车道。198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595元增加到956元,年均增长8.9%。“七五”时期(1986-1990年),国民经济遭遇通货膨胀、瓶颈制约、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在治理整顿宏观环境下,我市经济增长出现波动现象。199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0.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3%,增幅低于“六五”时期0.3个百分点。其中前三年年均增长13.0%,1989年、1990年分别为-0.6%、8.6%。人均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1153元增加到2155元,年均增长8.3%。“八五”时期(1991-1995年),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指引下,我市经济由稳定增长到快速发展。199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5%。年度增长幅度持续提高,分别为7.4%、9.2%、11.7%、14.1%、15.3%。人均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2494元增加到5798元,年均增长10.2%。“九五”时期(1996-2000年),我市战胜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积极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民经济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0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79.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6796元增加到10322元,年均增长11.1%。“十五”时期(2001-2005年)和“十一五”时期前三年(2006-2008年),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动我市经济持续高位运行。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3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0%,人均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1547元增加到18821元,年均增长12.4%。2006年、2007年增长幅度均为13.5%,2008年第三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持续漫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达到2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涨幅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九五”后的八年是经济增速最快、增量最大的八年。2001至2008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从1978年算起,到2001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用了23年。从2001年算起,到2006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仅用了5年时间。2001-2008年间,我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80.9亿元,占改革开放30年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8%。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六十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此消彼长,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均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1952年所占比重为32.9%,“六五”末期为19.9%,“十五”末期为16.4%。第二产业1952年所占比重为44.7%,“六五”末期为49.3%,“十五”末期为35.3%。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1952年所占比重为22.4%,“六五”末期为30.8%,“十五”末期为48.3%。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32.9∶44.7∶22.4,演变为13.6∶37.6∶48.8,其中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9.3个、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6.4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六十年来,我市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新经济体制。随着城市辖区面积的多次变化,全市经济结构呈现“大工业、大农业”的二元化格局,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在强农、惠农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方针指引下,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释放,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了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农林牧渔竞相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林牧渔业实现了全面发展,特色、绿色等优势产业作用凸显。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3.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比重为87.1%、0.3%、12.2%和0.4%。到2008年,我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67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比重为46.2%、3.3%、46.3%、2.2%和2.0%。其中农业比重由1949年的87.1%调整为2008年的46.2%,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重六十年间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2008年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3000万亩,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1785个,绿色食品标志201个,有机食品标志121个,目前,我市绿色食品企业的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大中城市、沿海地区以及亚、非、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82.8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45.9万公顷,增长33.5%。其中粮食作物占93.4%,比1949年下降1.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5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895.8万吨,增长了5.7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83.8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485.5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机65801台,比1957年增长656.0倍。械耕面积达167.3万公顷,比开始有械耕面积的1957年增长115.3倍,械耕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已达91.6%,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畜牧业规模养殖步伐加快,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化。解放初期,我市畜牧业主要以分散的家庭养殖方式为主,1949年我市牧业产值仅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2.2%。改革开放以后,我市畜牧业逐渐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特征,畜产品结构日趋多元化。2008年全市牧业小区发展到500个,畜产养殖专业户11万户。大牲畜存栏183.6万头,比1949年增长2.9倍;生猪存栏331.0万头,增长4.3倍;家禽存栏5118.3万只,增长32.2倍。2008年全市猪肉产量36.0万吨,比1949年增长20.2倍;牛肉11.0万吨,增长109倍;禽蛋产量30.3万吨,增长49.5倍;牛奶产量135.6万吨,增长192.7倍。目前已形成了以双城、呼兰、宾县、尚志等城市周边区域为主体的规模化奶牛、肉牛饲养基地带。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猪牛羊肉类产量中,猪肉的比重由1949年的93.7%下降到2008年的75.5%;牛、羊肉的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6.0%和0.3%上升到2008年的23.1%和1.4%。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体实力显著提升

  作为全国重点老工业基地城市,我市经过六十年改革发展,不断克服体制性、结构性深层次矛盾,逐步由以机电工业为主导,发展成为以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石化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门类齐全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轻重工业比重得到调整,工业重型结构有所变化。我市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工业城市。1957年工业产值14.3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是1949年的7.2倍,其中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比重曾达到61.2%,比1949年提高41.7个百分点。1978年全市重工业总产值为4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0%,随着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重工业比重到1998年降为54.7%,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83.1亿元,占55.1%。

  国有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非国有工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949年,我市国有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8587万元,占全市的比重为43.4%。从五十年代开始,国有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1957年国有工业比重已达85.8%,比1949年提高42.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国有工业比重为77.3%,到1994年国有工业所占比重下降到50%以下,为47.1%。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实行股份制经营,使国有工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非国有工业特别是股份制工业所占比重不断放大,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1991年非国有工业在全市工业产值中比重仅为27.3%,1994年提高到41.5%。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290户增加到2008年的1114户,完成产值所占比重由28.3%提高到36.4%。

  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8年我市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石化工业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1.8亿元,是1998年的5.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6%;拥有资产总额1831.4亿元,是1998年的2.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7%;完成利税总额101.5亿元,是1998年的6.0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9%。纺织、冶金两个行业逐步退出支柱产业地位,2008年纺织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0.8%下降为0.7%,冶金行业由6.5%下降为5.1%。

  竞争实力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2008年全市完成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28户,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完成产值则占74.7%。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大技改项目和新产品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哈药集团、电站集团等5户企业通过了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认证,哈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等17户企业先后列入省级技术中心的认证。“十五”之后,开发投产大功率联合循环燃汽轮机组、航空发动机、4G1系列微型汽车发动机、微型车、铝镁合金板材等重大新产品300余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技术、专用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产品、产业渐成规模,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6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26.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8.5%。

  工业布局发生积极变化,园区工业规模逐步扩大。“一五”时期,国家调整工业布局,实行南厂北迁,先后将轴承厂、继电器厂、龙江电工厂、松江电机厂、建成机械厂、一工具厂、电缆厂等16户大中型骨干企业迁到哈尔滨,为我市工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拉开了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序幕。六十年来,我市工业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哈尔滨城区南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站成套设备及配套、汽车、铝镁加工等产业;北部重点发展医药、食品、环保设备、农业机械等产业;东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中心城区重点改造老企业,兴办都市工业;城市外围初步构成了双城、宾县等5个产业集群区。以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园,依托哈药等品牌优势的医药工业园,依托丰富农业资源的食品加工园初具规模。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增强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辐射功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投资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1952年仅为1.9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占40.3%,住宅建设投资仅为4710万元。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5.0亿元,是1952年的2.7倍。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8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0.1亿元,1999至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02.5亿元扩大到809.9亿元,2007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1.3亿元,是1952年的705.9倍。从投资取向看,重点是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1978年的1.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43.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83.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3.8%,年均增长22.1%。工业投资规模由1978年的2.7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349.8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816.8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5.8%。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90年的3.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15.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22.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0.2%。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1952年全市农林牧渔水利部门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0.5%,工业、建筑业和地质勘探部门投资占74.8%,其它部门占24.7%。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6.0:55.9:38.1,其中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2.6:27.2:70.2,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比1978年提高32.1个百分点。

  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提高,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六十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总体上实现快速增长,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从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改革开放初期到“六五”末期为35.4%,“七五”至“十五”时期分别为14.5%、39.3%、37.6%和49.6%,2008年投资增速达30.2%,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持续放大。“十一五”前三年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2006-2008年),累计完成投资3181.8亿元,年均增长28.1%,已超过“十五”时期累计投资总额901.3亿元。

  非国有经济投资迅速壮大,占据半壁江山。六十年来,全市投资主体由单一的国有经济转变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外资、合资、合作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非国有经济投资进入我市投资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六十年来,我市非国经济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占据全市投资的半壁江山,成为投资领域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主体地位,随着非国有经济长足发展,国有投资的主体地位逐步弱化,并最终被非国有投资取代。1949-198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均为国有经济投资,1982年我市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2.1%,“六五”至“十五”时期分别为14.1%、16.5%、25.8%、33.9%和55.9%,2008年达52.1%。而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由1982年的87.9%下降为2008年的47.9%。

  房地产开发异军突起,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我市房地产开发渐兴渐起、繁荣昌盛,以其特有的魅力极大地改变着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作用。

  我市房地产开发兴起于对“埃德蒙顿路”、“清明小区”等八大片危房棚户区的改造,1990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8%,初步形成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地位的房地产开发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安居工程”的启动,我市房地产相继出现了外资、私营、民营开发企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格局,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1993年的26.6%,商品房屋竣工规模已达216.1万平方米,占全市房屋竣工面积的比重为41.3%。这一时期是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最快的阶段,房地产业迎来波动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相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而言出现了过热现象。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了全市住房建设并使之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2001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再度升温,峰值达到45.2%和30.6%。2004年我市行政区划发生巨变,带来城市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房地产开发也呈现出沿江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大批企业进驻我市,如:上海爱达投资置业、大连万达集团、世茂集团、大连毅腾集团、荷兰你好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给我市房地产开发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伴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居民置业消费升级,商品房销售价格出现上涨趋势,随之而来国家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对我市房地产开发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增强载体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特色品位为突破口,充分挖掘我市建筑文化、人文景观和寒地滨江城市特色资源潜力,一大批高品位、风格独特的景观建筑拔地而起,先后建成红旗、闽江、运华广场、泰海花园、信恒现代城、中财雅典城、太古新天地、滨江凤凰城、泰富长安城、爱建滨江新城、欧洲新城、盟科观邸、福顺尚都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的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的住宅新区。截止2008年末,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726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117万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9.57平方米。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改善了百姓生活质量,推动了的我市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载体功能大幅度提高,城市特色更加突出,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焕然一新。

  五、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六十年来,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城乡市场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市区有零售商店2.8万个,万人拥有网点46个。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及公私合营后,商业网点骤减,个体、私营商业基本消失,形成以国营和集体商业为主导的商业流通体制。之后一直到1979年,长达21年时间,我市市区零售网点在2000-3000个之间徘徊,万人拥有网点6个左右。20世纪80年代初,是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为代表,实现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升级;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代表的“新四件”的家电普及,实现发展型消费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以汽车、住房、电脑、通讯、教育为主导,实现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每一次消费升级都带动消费需求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194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2.1亿元, 1995年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45.8亿元,1997年达到339.6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1264.0亿元,是1949年的842.7倍。其中,食品类、衣着类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2.1%、20.3%,下降到2008年的39.6%和18.2%。

  城乡市场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增长迅猛。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消费日趋多元化,非国有经济迅速壮大。194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占38.0%,其他经济占62.0%。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73.0%,比1949年上升35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仅为27%。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264.0亿元,是1949年的842.7倍,是1978年的72.6倍。其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2.9%,而非国有经济比重上升到87.1%。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2008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9亿元,占非国有经济比重为84.9%,比1978年上升74.3个百分点,逐步发展成为促进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零售商业业态主要以百货商店和副食品商店为主,餐饮业较为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零售业业态分类逐渐细化,出现了集购物、休闲、娱乐及文化功能的大型商场,便民连锁店、超市、专卖店、仓买店。现在已发展为传统方式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75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33个,消费品市场240个。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47个,成交额482亿元;超10亿元的11个,成交额363亿元。全年连锁商店商品零售额70.4亿元。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百货商店零售额106.8亿元;超级市场零售额39.0亿元;专业专卖店零售额3.4亿元。营销手段的多样化,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集娱乐、餐饮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大型综合商厦不断涌现,给人们提供了宽敞、舒适、人性化的购物环境及服务,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六、进出口贸易持续发展,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六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新领域不断拓展,逐步显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外贸易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建国初期,我市没有单设外贸机构,出口商品由各生产供货单位按着国家指令性计划直接向东北大区出口专业公司提供。主要出口国家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出口商品大多为农副土特产品。1954年,我省成立各专业出口公司,我市各生产供货企业提供的出口商品直接由省各专业出口公司收购,1960年我市建立外贸机构,为省各专业出口公司组织出口货源。出口贸易除原有的贸易对象外,开始转向对部分西方国家,商品结构也由单一的原料性商品逐步增加一些轻纺产品、工艺品和五金机械产品等。改革开放后,我市积极实施“南联北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不断改善软硬环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1.04亿元,到1985年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为2.2亿元,年均增长11.3%。1986年起,我市对外经贸部门职能正式由组织出口货源转为直接与外商洽谈签约,进出口经营业务有了自主权,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据海关统计(下同),1987年我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0.92亿美元,进口总值0.31亿美元,到200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6.4亿美元,其中进口19.0亿美元、出口17.5亿美元,比1987年分别增长27.9倍、104.6倍和15.2倍,进出口贸易已扩大到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32.7%、2.6%、34.3%、12.2%、17.2%、1.0%。

  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成为主要贸易增长点。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积极支持和引导工业制成品、深加工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同时通过大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逐渐在机电产品及高科技领域掌握了一部分国际领先的技术,创造了一些国际认可的品牌,从而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出口多为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附加值不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实现了角色互换,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比重,尤其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明显增加,2008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总值比重达36.6%,比1987年提高34个百分点。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市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全市进口总值增长较快。2008年我市进口总值为19.0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104.6倍。进口的发展为我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快加,提高了我市工业装备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七、财政收入能力增强,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解放之初,我市作为后方城市为全国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随着对旧工商业实行进一步的改造,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我市的财政工作也取得了较快发展。195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是1949年的6.4倍;财政支出是1949年的4.2倍。“一五”时期,我市基本建立起工业化城市的雏形。从“二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政工作几经起落,但财政收入整体能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为7.2亿元,是1949年的103.1倍。财政支出为3.1亿元,是1949年的38.4倍。

  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我市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财政工作迅速加强。从财政收入方面看:198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0亿元,1990年突破20亿元,达到20.2亿元,1996年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1.3亿元,财政收入增长加快。2006年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8.3亿元。2008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0亿元,是1978年的22.8倍。财政支出方面看:1952至1993年间,我市财政支出除个别年份大于财政收入外,始终低于财政收入,“八五”中期开始,我市国民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1994-2005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始终大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8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01.3亿元,是1978年的97.2倍。在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明显提高,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0.3%、教育支出占18.4%、医疗卫生支出占6.1%、农林水事务支出占9.5%、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占15.3%。

  财政收支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与灵活、正确的财政政策分不开的。1980年以来,我市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提高了地方财政和企业的积极性。1985年我市作为计划单列市,中央对我市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总额分成”的财政体制,1987年以后又实行了以1987年为基数,按每年5%比例“上缴收入递增包干”的财政体制,给财政以适当的压力。1993年7月实行新税制后,我市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严堵偷、漏税渠道,同时采取积极手段,扶持企业发展,广泛培育税源,为我市财政稳定、持续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八、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融资能力不断增强

  建国之初,我市通过改造旧的金融业,建立新的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得以恢复。1947年,东北银行哈尔滨分行成立,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支行正式成立。1952年,我市银行年末存款余额为3.2亿元,贷款余额为2.8亿元。“一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各项建设事业的展开,我市金融信贷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对工业和国营商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壮大了国有经济力量,对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从“二五”时期的1958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由于全国经济几经大的起伏,我市金融事业受到较大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金融机构不断壮大,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九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各项政策及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金融业已完成了省市机构合并,组建了全市第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哈尔滨市商业银行,进行了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金融资产结构得到调整,金融资产质量得到提高。“十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优化信贷资金结构和质量,积极与国际接轨。从2000年起,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划归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所有,优化了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活动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调节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时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1%、17.9%、29.9%、18.2%、15.9%,各项贷款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5%、19.3%、17.1%、18.9%、13.3%。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974.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636.8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84.9倍和107.6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916.8亿元,是1980年的348.5倍。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水平大幅提高。现金收入达到9740.4亿元,是1978年的628.4倍,现金支出9587.8亿元,是1978年的630.8倍,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载体功能不断加强

  六十年以来,全市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以“经营城市”理念经营城市资产,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挖掘城市资产增值变现潜力,显著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和载体功能。

  公共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我市公共交通结构单一,全市仅有11条营运线路,长度为64公里,公共交通实有车辆仅66辆。市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营运条件的改善,每年都投入相当的资金进行车辆的更新与维修,营运车辆、线路长度快速增长。1951年,市政府为汽车厂和电车厂投入大中型电、汽车,1964年,市交通车辆厂生产的首批“哈一型”大客车编入运营线路。1977年全市公共交通营运线路增至41条,长度为667公里,公共交通实有车辆为646辆。全年乘客人数为26930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城市主干道的打通、拓宽及现代化立交桥的建设,为开辟公共电、汽车换乘线路和交叉线路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市相继采取通勤车捎脚、开辟小公共汽车线路和联营线路等方式参与公交运营,有效地缓解了市民乘车难的状况。随着民营公交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公交线路实现了由国营一统到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到2008年末,全市营运线路达186条,比1949年多175条。线路总长度3352.6公里,是1949年的52.4倍。营运车辆不断增加,车型逐步从普通车辆更新为节能环保的豪华型公交车辆,2008年拥有营运车辆4847辆,是1949年的73.4倍。出租汽车数量已达13425辆。

  路桥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道路总长度仅为516公里,铺装道路110公里,道路铺装面积为191万平方米。1953年建成了全市第一条“三幅式”道路--和平路,到1976年先后建设改造了先锋路、新阳路、南直路等20余条城区主次干道和康庄桥、三棵树跨线桥等10座桥梁。90年代后确定并实施“两轴、四环、十射”路网建设,建成了内环路、二环路、放射路,相继实施了“八路五桥”、“九路九桥”、“五路十桥”等一批重点路桥工程,建成了全长30.5公里的机场专用高速路,实施了华山路、南勋街、通乡街、新疆大街等路桥重点工程,完成了汉祥街、林兴路等多条街路的道路大中修工程,并启动道外二十道街跨松花江大桥、三环路、轨道交通一号线等重大路桥建设项目。截止2008年末全市拥有道路1862条,实有铺装道路长度1378公里,实有铺装道路面积2826万平方米,拥有桥梁252座,已经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现代化立体城市交通网络格局。

  公共设施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建国初期,我市只有4个水厂,仅有道里、南岗、道外等少数地区能用上自来水。拥有排水泵站7座,排水能力仅为14立方米/秒。建国后,为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我市加快了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先后新建、扩建和改造了营草岭地下深井水厂、四方台水源地、新阳路和沙曼屯净水厂等,铺设了先锋路、进乡街、河图街等数十条供水干线,城市供水设施逐步完善,供水能力逐步提高。截止2008年末,全市公用水厂15个,生产能力已达142.6万立方米/日,是建国初期的71.3倍。全年供水总量39985万立方米,是建国初期的62.3倍。自来水普及率由建国初期的18.0%提高到2008年的80.9%。

  建国初期,我市煤气普及率仅为0.7%,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改造,新增水平炉7座,新建了液化石油气充气车间,使我市成为全国最早的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城市之一。1993年建成投产的哈尔滨-依兰煤气工程,使我市煤气生产能力逐步提高。2008年末全市煤气供应总量为35262万立方米,用气总人口达158.4万人。

  城市绿化环境治理成绩斐然。建国之初,只有2个公园保留下来,仅有树木9万株,公共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不懈的实施“绿地工程”,通过合理绿化格局和多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自“十五”时期以来,相继完成中山路、珠江路、经纬街、三大动力路等一、二类街路绿化,社区庭院绿化不断提档升级,绿化达标庭院随处可见。随着松柏生态园、黛秀湖公园、假日公园等公园落成,公园个数由1978年的9个增加到2008年的53个,公园面积增加到1409.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146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3.7%。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烟尘污染和废水排放大户及扰民噪声源逐年减少。“十五”时期以来,我市大力度改造治理燃煤锅炉,拆除污染市区环境的大烟囱,推进以治理空气污染为重点的“蓝天工程”。相继实施了马家沟综合治理、文昌污水处理厂、松花江污水截流及水污染治理等重点“碧水工程”。实施了以向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为标志的“洁净工程”。2008年末,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为50.5亿元,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7.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降为55.7[Db(A)]。

  十、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科研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建国之初,哈尔滨市仅有1个独立自然科研机构,职工87人,1978年独立自然科研机构已发展为83个,职工1.3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在“科教兴市”战略的推动下,我市的科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8年,全市已拥有独立自然科研机构95个,从业人员为800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64.2%。规模以上工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155个,其中,大中型企业占47.7%,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40.9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占95.2%,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29.4亿元,占71.7%。2008年,我市科技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哈兽医研究所研究的马传贫弱毒疫苗科研成果,突破了马传贫等慢性病不能免疫的理论。哈锅炉厂研制的600MW电站锅炉,1991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哈药集团研制的双黄莲粉针填补了我国中药粉针剂的空白。2006年,哈工大研发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项目,获得了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建国初期,我市只有6所大学,5所中等专业学校,21所普通中学,教育事业很落后。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教育事业投入逐年增加,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二部制教学基本杜绝,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已成为学校的基本配置,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结合城区改造、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了规模小、生源不足的中小学近千所,中小学网点趋向合理,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中学以上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到2008年,全市小学2106所,比1949年减少432所,在校生48.1万人,增加16.8万人;普通中学603所,在校生46.7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27.7倍和40.6倍。高等教育强强联合。合并重组后的我市知名院校哈工大、哈商大、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大学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提升了我市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形成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等教育体系。2008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0所,在校生45.0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5.7倍和68.0倍。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方兴未艾。1949年,全市仅有电影放映单位31个,专业剧团6个,1978年,分别为892个和26个。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文化市场日益繁荣。2008年,全市拥有专业剧团23个,博物馆20个,公共图书馆19个,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0%和98.46%。始创于1961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1996年提升为国家级音乐节,已举办了29届,不仅成为音乐艺术家的摇篮,更成为我国传统的音乐盛会。创办于1985年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连续举办了25届,不仅成为创造城市价值的重要载体,更成为中国冰雪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知名品牌。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扩建、改建了黑天鹅文化娱乐中心、哈尔滨市图书馆和建筑艺术广场等文化设施,保护了索菲亚教堂、文庙等文物古迹。侵华日军731陈列馆成为省、市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方正剪纸、女真谱评等10项民间艺术入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步显现,我市文化企业应运而生,市新华书店改建为图书音像发行集团,经营管理向集约化发展,哈尔滨元申广电网络公司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经营科学化的广播电视传输公司。成立于1999年的哈尔滨报业集团,成为全国第三批报业集团试点单位之一,形成了以印务、发行、广告为主的报业经济体系和以报达企业集团、报业大厦、报业集团物业管理中心等位代表的多元经济体系。2007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3.8亿元,比2004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26.8%。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建国初期,全市仅有卫生机构51个,医疗床位1430张,卫生技术人员2059人,1978年,分别为650个、14546张和19844人。改革开放之后,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九十年代,组建了11个医疗联合体,52家医疗单位联网,6家市级医院与高等院校组成教学培训网络。“十五”时期,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实行联合、连锁、兼并、合作以及合资等多种经营方式,组建了市、县(市)两级危重孕、产妇急诊急救绿色通道。2008年,全市卫生机构总数达1501个,医疗床位4330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351人,分别是1949年的29.4、30.3倍和22.5倍。改革开放之后,我市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卫生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先后组建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市120急救中心,进行了市传染病院改建和扩建等27个国债建设项目,形成了由市、区县(市)、社区和乡镇、行政村组成的四级城乡疫情和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网络体系。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民平均预期寿命75.9岁,比1978年提高6.35岁。社区网络初步形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99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个。到2007年,已发展到132个,增长2.4倍。2008年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达168.1万(不含铁路、中直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337.1万人。

  体育设施日益完善,体育事业迅猛发展。六十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在全市人民的社会关心和支持下,设施日益完善,竞技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民健身正在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为全市文明建设,构筑和谐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市陆续维修改造了哈尔滨冰球场、八区门球场、市人民体育二场,新建了东北最大的游泳馆、滑冰训练馆和田径训练馆、人民体育场、亚布力滑雪场,极大地改善了我市体育设施落后的状况。2008年,我市全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及体育竞赛活动达1000余次,县级以上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超过375万人次。改造建设56个社区全民健身休闲广场,配置各类健身器材1400多件(套)。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馆108个,比2003年多86个,优秀运动员238人,教练员214人,分别比2003年增加63人和168人,运动会竞赛会次数370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230万人。体校在校学生2030人。哈尔滨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奖牌292枚。在全国第十一届冬运会上,我市取得金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焦刘洋夺取女子200米蝶泳银牌并打破世界纪录。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冬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这是我市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的世界综合性冬季运动会,标志我市具备了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能力。

  十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机构转型升级

  六十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更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城市居民收支情况看,建国初期,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0元左右,1978年,为327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我市居民收入迅速提高,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5032.5元,2005年,突破1万元大关,达10064.8元,2008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88.6元,是1949年的162.1倍。随着收入的增加,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由以食品和衣着为主向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多元消费方向发展。影碟机、微波炉、家用电脑、空调器等新兴家电备受青睐,食品消费讲营养、重快捷,衣着消费时尚精品化,教育、交通和通讯、保健品逐渐成为消费热点。1956年,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210.8元,其中,食品和衣着消费占比重达72.7%,到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791.2元,其中,食品和衣着消费比重占48.7%,居住消费占10.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7.8%,医疗保健占8.9%,交通和通讯占8.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12.4%。其中,食品和衣着消费所占比重比1956年下降24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得以改善。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住房人均使用面积达19.57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5.3倍,比2000年增长1.2倍。

  从农村居民收支情况看,六十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经历了多年的缓慢增长,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现金收入和务农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仅为406.9元,至1993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031元。1995年突破2000元大关,达到2050.1元,2004年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623.1元,2005年达到4006.4元,2007年达到5068.6元,2008年已接近6000元大关,达到5960.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中,基本生存型的食品、衣着比重大幅下降,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衣着、食品类支出占总支出的26.7%,比2003年下降2.8个百分点。而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增加5.0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3.5平方米,砖瓦化钢木结构住房比重已达83.8%。(哈尔滨市统计局)

稿源: 东北网  编辑: 于海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