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稿件库 正文
北国名城 锦绣鹤岗
内蒙古新闻网  09-09-29 09:4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坐落在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地区与黑龙江、松花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地区,东部、南部隔松花江与富锦市、佳木斯市相望,西部缘小兴安岭青黑山与伊春市接壤,北部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比罗比詹市毗邻。幅员面积14648平方公里,下辖萝北、绥滨两个边境县和6个行政区,人口110万。域内有鹤矿集团、宝泉岭农垦分局、鹤北林业局、华能鹤岗发电公司等大型中省直企业。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鹤岗成为三江平原北部的重要区域,素有“金三角”之称。

  一、基本情况

  鹤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域内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丰富,煤炭、粮食、木材是三大重要资源。煤炭地质储量19.5亿吨,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是优质动力煤和焦化、气化用煤;原煤产量曾列全国第四位,是黑龙江省四大矿区中煤质最好、产量最高的煤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还可开采上百年。鹤岗林地面积6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000万立方米,70%是天然林,盛产红松、白松、水曲柳等珍贵经济树种,年生产木材20万立方米,还可从俄罗斯进口20万立方米左右,年拥有近50万立方米的木材可用量。鹤岗地处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耕地面积65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40亿斤,是黑龙江省水稻、大豆主产区;我市地处高纬度,草场、水面资源丰富,草地面积10万公顷,水面11万公顷,是典型的农牧结合区,发展生猪、奶牛、肉牛等养殖业及乳、肉、皮、骨等深加工产业条件较好。此外,我市还有石墨、陶砾页岩等30余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条件优良。

  鹤岗是新崛起的的对俄沿边开放带。与俄罗斯有235公里的边境线,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萝北口岸年吞吐能力43万吨;黑龙江“黄金水道”可运行5000吨级船舶,能实施“江海联运”,以较近的距离到达日本和韩国。萝北口岸是黑龙江省距哈尔滨最近的对俄口岸,而且位于黑龙江沿边对俄开放中心地带。鹤岗位于多种重要资源的聚集地,农林资源的利用可以延伸到佳木斯、伊春等周边地区。

  鹤岗是正在开发的边疆生态旅游区。鹤岗自然旅游资源众多,生态保护良好,黑龙江是国内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游一江春水,览中俄两岸风光,界江旅游集合区是全省十大北部风光特色旅游区;苇场湿地百鸟成群,可与扎龙媲美;联营红松母树林古木参天,是我国三大红松母树林之一。鹤岗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毗邻俄犹太州的位置、北大荒开发的历史、地处边疆的区位、构成多元的民族、满洲皇族的发祥地,使鹤岗成为俄犹文化、垦荒文化、土著文化、知青文化、清金文化的交汇地,清金遗址、抗联传说、垦荒故事、知青足迹、俄犹风情随处可见,充分体现出边缘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依托自然资源的禀赋,六十多年前,一个新生的城市矗立在古老的黑龙江畔。六十多年前,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鹤岗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全国解放的大后方,英雄的鹤岗儿女为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鹤岗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六十年风雨洗礼,六十年春华秋实。经过艰苦的努力,今日的鹤岗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总体实力不断攀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前进,人民生活迅速提高,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鹤岗正在崛起。

  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六十年来,鹤岗市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济总量由0.3亿元增加到184.7亿元,增长了83倍,年均增速8.2%。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新旧体制的转换,在挣脱“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后,鹤岗经历了不断解放思想,逐步深化改革的艰苦历程。我们曾在全省第一个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第一个完成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个探索城市建设经营体制改革,有力支撑和保障了经济转型转轨的顺利过渡,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速度逐年加快。1984年,经济总量迈上10亿元台阶,2005年突破100亿元大关,特别是2003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290万元增加到22亿元,增长了759倍;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1952年的8.9∶70.6∶20.5演变为现在的24.1∶43.6∶32.3。

  经济各业繁荣兴旺。整体工业振翅翱翔。经过艰苦努力,鹤岗工业由六十年前职工不足200人、资产不过4万元、产值仅15万元、处于作坊式生产经营的8户小工厂,发展到今天拥有200亿资产、12万职工、568户企业、年产值172亿元,涵盖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非金属加工5大支柱产业、33个行业、1260多种产品的经济体系。工业成为鹤岗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占据全市经济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鹤岗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正向全省东部煤电化基地迈进。在六十年的工业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华能鹤岗发电公司、电工仪表厂、哈啤鹤岗公司等明星企业,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支撑了鹤岗工业发展的大厦,创造了当时鹤岗工业发展的辉煌,代表了鹤岗地方工业最高的发展成就。电工仪表厂是七十年代我国精密磁场测量仪的唯一定点生产厂家,1980年,其生产的磁场测量仪被用于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曾专门发来贺电;华能鹤岗发电公司勇于加快技术创新,不断走向发展的新高峰,2001年被评为“国家一流火力发电企业”;哈啤鹤岗分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倡导“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多年来一直是地方工业第一利税大户。煤炭工业重焕青春。鹤岗因煤而立,依煤而兴,发现煤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六十年,是鹤岗煤炭工业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而今走向振兴的六十年。在这六十年中,鹤岗的煤炭工业不断创造辉煌。“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3个就落在了鹤岗,1950年建设的新一矿是新中国第一对竖井,1952年建设的兴安矿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井工矿;1978年,原煤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跨入全国12个大局行列;1985年,原煤产量达到1544万吨,跃居全国第四位,列大同、开滦、平顶山之后。六十年来,我市由建国初期年产158万吨原煤发展到现在年产2100万吨原煤;六十年来,鹤岗人民累计生产7亿吨原煤,上缴55亿元税金,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祖国的经济建设。今天,煤炭工业正在大步走向煤转电、煤化工等精深加工,鹤岗正向新崛起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迈进。可以说,六十年来,我市的煤炭开发史就是一部煤炭立市、建市、兴市的发展史,是一部鹤岗支援革命和建设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奉献史,是一部鹤岗人民挥洒青春、热血和汗水的创业史。现代农业加速构建。解放初期,旧鹤岗遗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粮食、蔬菜、副食基本靠外进供应、农村不能自给自足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农业。六十年来,特别是经过10万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和下乡知识青年的辛勤耕耘,鹤岗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由2.48万亩达到现在的750万亩,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日的北大仓,成为三江平原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区域粮食产量达到55亿斤以上;自泰丰米业梧桐牌大米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后,现在全市共有144个绿色食品标识,绿色食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并打入国际市场。“主辅换位”战略加快实施,畜牧业“半壁江山”的格局初步形成。奶牛饲养量达到7.5万头,黄牛15万头,生猪130万头,禽600万只;猪、牛、羊、禽肉达到6.77万吨,是1949年的376倍。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已有29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5.2亿元,年利税1.5亿元;以泰丰米业为代表的米业年加工能力达400万吨,基地面积172万亩;以九三油脂为代表的豆业加工能力近100万吨,基地面积240万亩;以圣元乳业为代表的乳业日处理加工能力近1000吨,以北大荒肉业为代表的肉业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鹤岗正摆脱原始农业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的三江平原绿色食品基地前进。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11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50.4%。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个数达到114个。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六十年前,全市仅有一家国营商店,今天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供应商品琳琅满目。从1996年开始,我市以大气魄和新思维投入20多亿元,建设了大世界商城、东北亚商城、金广超市、宏益家电、九州大酒店、龙运大厦等大型商服网点20多个,全市商服总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完善了城市功能,成为展示我市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创建招商引资硬环境做出了贡献。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亿元。对俄开放异军突起。五十二年前,我市首次向前苏联出口了煤炭;五十二年后,我们依托235公里的边境线和1993年开通的萝北口岸,唱响了“友谊合作、经贸合作、项目合作”三部曲,使对俄开放向纵深拓展,年对俄贸易额2600万美元;累计投资近3亿元,实施了赴俄土地种植、畜牧养殖、森林采伐、矿产资源开采、房地产开发、创办工业企业等30多个合作项目,特别是在俄犹太州创下了我国第一个在此设立商务代表处、第一个兴办输液器厂、第一个开发房地产市场、第一个兴办大市场等“六个第一”;1999年开通了客货直达运输线路,2002年与俄合作兴建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广场。鹤岗的对俄开放多次受到国家商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扬。旅游产业冉冉升起。我市从2000年开始发展旅游产业,现已形成细鳞河国家森林公园、少数民族风情园、联营红松原始母树林的生态旅游线路,黑龙江三峡、名山岛的界江旅游线路,奥里米古城、兴东道台府、太平沟采金遗址的古文化旅游线路,松鹤、十里河滑雪场的冰雪旅游线路,东北电影制片厂旧址、尚志公园、东山万人坑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开通了至比罗比詹、莫斯科、日本、韩国和香港、澳门的国际旅游线路,提高了鹤岗旅游的知名度,叫响了“不到黑龙江不算到龙江、要到黑龙江最美最近是鹤岗”的旅游品牌,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业成为我市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0元,分别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0倍和52倍。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带来了“衣食住行”的显著变化,总体上实现了以“吃穿”为重点的基本生活消费向以“住行”为重点的高层次消费转变。在“衣”上,衣着消费越来越时尚。六十年来,人们的衣着从仅仅是为了御寒,而迈向了现在开始追求时尚、休闲、款式和品位,衣着支出已占消费性支出的10%,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穿”的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呈明显下降态势。在“食”上,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食品类别单调,粮食数量有限,吃一顿大荤是逢年过节的专利;六十年后,朋友小聚、在外就餐是家常便饭,并越来越讲求低盐、低糖、少油,更加注重对营养健康的追求;在人均消费性支出中,肉禽蛋水产、烟酒糖茶饮料、糕点及奶制品、蔬菜、调味品等支出增长速度最快;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5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35%。在“住”上,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六十年来,鹤岗人民辛勤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建市初期,鹤岗矿区街不成形,道不成网,只有四条马路、一个小电厂、一处水源和一处净水厂。六十年来,从地窨子到土房,从泥草房到盖板房、从土木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特别是1996年以来,全市城市新建住宅750万平方米,改造泥草房2629户,面积达2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4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2.05平方米,均达到或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集中供热面积由最初的29万平方米达到997.8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24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68.3%,排水由中心区向全市联网发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01平方米;新建广场16个,改造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社会公益福利设施50多万平方米。六十年来,一个残破不堪的旧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鹤岗已成为一座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功能齐全、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行”上,交通便利顺畅通达。建国初期,全市只有四条马路,;六十年后,道路长度达到405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6.3平方米,实现了主次干道畅通无阻,街巷道路成环成网,农村水泥路面基本实现村村通;鹤伊、鹤佳、鹤萝三条出口公路全部建成高速高等级公路。在交通工具上,人们曾为拥有一辆自行车而自豪,公交线路最初也只有5条;现在,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公交线路发展到20条以上,每万人拥有交通车辆达到5.6标台。在家庭生活上,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互联网、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2部,手机用户达到51.8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5万户,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攀升,幸福感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人才辈出。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市”战略的带动下,我们由六十年前只有5所小学、2233名学生、67名教职工的单一、弱小教育,发展到今天拥有80所中学、170所小学、10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等院校和12万名学生、7000名教职员工的规模;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8.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2年。鹤岗高等师专的组建填补了我市高等教育的空白;恢复高考后,基础教育连续多年创出高考升学率、清华和北大录取率全省前三名的好成绩,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2万多名高等人才,一大批莘莘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文化事业欣欣向荣。鹤岗的文化渊源流长,是女真民族的发祥地;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诞生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六个第一”。六十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更是蓬勃发展,优秀人才和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文艺创作繁荣活跃,文艺演出精彩纷呈。现有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3个,藏书25万册涌现出郭颂、殷秀梅、孟祥顺、刘佳等一批全国知名的艺术家;丁玲、姜昆、濮存昕等曾在这里为北大荒的建设播洒汗水。我市土生土长的歌唱家殷秀梅以甜美的歌声获得了全国“金唱片奖”、“十大金曲奖”、“新时期优秀歌曲奖”等重要奖项。曾在市一中任教的郭颂的歌曲成为建国以来音乐创作的精品,《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为我国的文艺事业赢得了殊荣。孟祥顺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人”,《万寿图》在1997年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被称作是“动物最多的画中画”;我市自行创作的舞蹈《红手绢》、小品《乡情》、相声《第一次》、校园剧《太阳雨.星星泪》等一大批文艺作品在全省、全国大赛中获奖。传媒事业精彩纷呈。1953年,我市只有一个拥有10人的有线广播站;1959年,成立了广播电台;1960年,在全省第三个成立了电视台;1994年,开办了鹤岗有线电视台,目前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43套,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经过不懈努力,广播电视事业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设备逐年更新,节目制作播出质量迅速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多层次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成为全市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餐厅、休闲广场和思想宣传阵地。摩天岭微波站曾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1948年,八开两版不定期出刊的《鹤岗工人》创报了,全市人民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1950年,《鹤岗工人》更名为《新鹤岗报》,版面扩大到四开四版;1959年,《新鹤岗报》改名为《鹤岗日报》;1995年,《鹤岗晚报》诞生了;1998年,《鹤岗日报》改为现在的对开四版。六十年来,《鹤岗日报》不但一直和党和国家同命运,同鹤岗各族人民共呼吸,有力地发挥了喉舌作用,为建设鹤岗、发展鹤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成为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又一盛宴。卫生事业团结奋进。鹤岗曾是新中国医学教育的摇篮,是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有1731名医生从这里毕业走向全国;其中兴山医大的2个分校还迁到哈尔滨与当地的医学院合并组建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建国初期,我市仅有12所医疗机构、150张床位、1台大中型医疗设备;六十年后,全市医疗机构发展至575所、床位5882张、大中型医疗设备500台,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1.4岁。特别是,从城市到农村,从预防到医疗,从普及到提高,各项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人才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医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等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六十年来,我市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优势项目,使竞技体育连创佳绩,累计向国家和省输送优秀运动员200多人,涌现出了第一个使新中国的国旗在世界速滑赛场升起的国际速滑运动健将王金玉、第一个在世界自行车赛场夺得铜牌的张永吉、一人独得4枚亚运金牌的国际射击运动健将许艳华、为祖国赢得6枚亚洲金牌的举重运动员孙永波、两破亚洲记录的短跑运动员张玉梅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运动健将;在全省九运会、十运会上,我市均获得了金牌第四名的好成绩;全市累计获得世界比赛金牌6枚、亚洲金牌14枚、全国金牌115枚、全省金牌千余枚。现在,我市还拥有6个省级重点后备体育人才训练基地,建立了哈体院本科体育教育鹤岗教学训练基地和实习基地,鹤岗的体育事业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社区事业不断壮大。2002年以来,全市坚持“人民社区社会建、超长运作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指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齐心协力推进社区建设的格局。全市107个单位投入520万元,使社区实现了“有办公室、有微机、有电视、有电话、有工作图版”的“五有”标准;通过实行全员竞争上岗,社区干部队伍已达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全市399名社区干部的年龄由过去的平均57.3岁下降到40.3岁,平均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通过将社区建设与考核干部的政绩挂钩,完善了社区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通过解决居民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使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平均每年安置新就业人数2.68万人,截止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经过努力,社区建设一步跨越了五十年,人民日报、省委办公厅简报、中华网多次报道了我市社区建设情况,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社区建设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十年甲子轮回,六十年沧海桑田。回首鹤岗走过的六十多年历程,可以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一张白纸、一片荒野的基础上,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创业史的六十年;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用智慧和胆识奏响致富曲的六十年;更是在面临诸多困难和复杂局面的情况下,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用希望和寄托描绘腾飞蓝图的六十年!六十年的艰苦实践,充分印证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人民才能得幸福的真理。当前,全市人民正在以百倍的信心和豪迈的激情投入到城市创新转型的伟大实践中,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欣欣向荣的北国名城正在和祖国同步前进!

稿源: 东北网  编辑: 于海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