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外文社携700种图书出征德国书展 誓夺三项第一
内蒙古新闻网  09-10-31 16:57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 邵东。

  致力于“用外文说明中国,以图书沟通世界”的外文出版社(简称外文社),在即将出征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第61届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之际,发出铮铮誓言,欲借中国主宾国之利,在参展规模上力夺三项“第一”:即在中国展团中参展外文图书数量第一;参展外文新书数量第一;版权签约第一。

  外文社副总编辑邵东表示,这将是外文社向祖国60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外文社全体动员,提前准备,精心策划。此次书展,外文社参展图书近700种,涉及中、英、法、西、德、日、俄、阿、韩等9个文种。其中,对外新版图书达到280多种。《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百科中国》多媒体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历史速查》、《中国》(2009年版)等都是为共和国60周年制作的精品图书。

  在版权销售方面,外文社更是雄心勃勃,誓拔头筹。截至目前,外文社已经同国外图书商洽谈签约150项,达成输出意向38项。

  邵东的信心和雄心来自于外文社一年来精心打造的一系列外文精品图书: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是外文社的品牌产品。文学、学术、中医等龙头产品,将全面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曾经风靡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熊猫丛书”,在经过了5年的沉寂之后,此番再度走向世界。经过全新梳理整合,外文社首批推出了40种英文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中国哲学史》、《中国道教史》等学术中国系列丛书、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系列丛书,都以作者、作品的权威性,以及译文质量的权威性而成为经典,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法兰克福中国主宾国资助项目参展。

  “中国养生保健”系列(15种)是外文社对外图书发行的重点项目,国外市场销售情况一向很好,经济效益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针灸学》,被国外读者誉为“针灸学的圣经”,1987年以来已再版3次,印刷16次。此次参展,通过修订内容,重新设计包装,形成套系,塑造品牌,更加贴近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及审美取向。

  外文社全力推出的中国第一部互动性多媒体英文版《百科中国》,刚一面世就受到外国书商的追捧。这部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电子图书,集纳了外文社60年来出版的大量外文图书资料以及最新的信息数据,总计150万字、2000多张图片,以及近百个视频音频文件,以互动的形式,向国外读者生动的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科技、艺术和当代中国生活。

外文社出版的部分图书。

  围绕当代中国和国际热点,外文社以中英德3种文字推出了《跨越三千年的中国出版:从甲骨文到E-Publication》,以“出版介质和出版方式”为视角,讲述中国三千年的出版历程,填补了国内空白。此次该书被列为中国主宾国重点图书项目参展。《中国信心:全球危机下的中国改革》,从当下的全球金融危机切入,邀请国内经济领域最活跃专家学者分析解读中国的改革热点和难点。《西藏读本》邀请著名学者苏叔阳,以故事形式讲述西藏历史、文化、宗教及发展,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和市场号召力。

  谈到中国图书“走出去”,邵东坦言有信心也有压力。“同国际出版巨头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中国图书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还需要我们在图书选题、翻译质量、市场营销和市场运作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邵东说,“为了减少物流成本,增强对外出版的实力,外文社计划在海外落地出版,目前已在美国注册了出版公司。”邵东表示,外文社还将结合转制转企,加快调整图书出版结构。多媒体电子出版将成为外文社未来的发展方向。

  外文社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570多家出版社中,唯一对外介绍中国的国际化专业出版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用43种文字翻译出版了4万余种图书,内容包括中国领导人著作,中国重要文献,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共计印刷6亿多册,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来源:中国网作者:苏向东)

稿源: 中国网  编辑: 赵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