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 习近平出席开幕式
内蒙古新闻网  09-10-31 16:57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10月13日,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中国网 赵娜 摄

    10月13日,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中国网 赵娜 摄 

  10月1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讲话。中国网赵娜摄

  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3日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了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演讲。来自中德以及各国出版、文化等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

  习近平说,今天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在歌德的故乡、在这个和谐大厅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文化将在本次书展上广泛交流,各国人民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将在这里集中展示。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刚刚庆祝了60华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主宾国。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给予本次中国主宾国活动支持和帮助的德国政府和世界各国文化、出版和新闻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表示,能以主宾国身份参与本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既为中国全面领略和认知世界各国文化精品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也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导、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文化发展格局。我们期待通过参与本届书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出版事业的成功经验,促进相互交流与合作。

  习近平说,我们主张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扩大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沟通,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让不同国度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推动文化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说,文化的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应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愿意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表示,我热忱邀请并欢迎各位朋友光临中国主题馆参观。中国主题馆既展示了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出版物,又展示了世界各国学术名著的翻译出版物,还展示了大量反映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情况的精品出版物。坚持历史典籍与当代书籍相结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化相结合,坚持古今中外、兼收并蓄,这就是当代中国出版文化的特点和特色。中国主题馆所展示的这些包罗万象的出版物,不仅可以让国际社会更多了解生机蓬勃、特色鲜明的中国出版事业,也可以更多了解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当代中国。

  默克尔总理、德国有关方面代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作家莫言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默克尔等在致辞中欢迎习副主席出席开幕式,祝贺中国成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相信书展必将增进文化大国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开幕式后,习近平在德国国务部长诺伊曼等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主题馆,并出席了中国主宾国活动,亲自按亮了以“书”字为造型的背景彩灯。

        在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向德国国家图书馆总馆长尼格曼女士赠送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当日,习近平还会见了15位著名国际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参观考察了德国大文豪歌德故居纪念馆,与迈萨克馆长就中德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等交换了看法。

 [1] [2] [3] [4] [5] 下一页
稿源: 中国网  编辑: 赵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