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内蒙古一机集团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 宋殿琛
中国兵器内蒙古一机集团2008年营业收入突破130亿元大关,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公司万余名职工的辛勤汗水。宋殿琛班组在班长宋殿琛的带领下,为公司的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班组建设的排头兵。
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隶属于一机集团子公司,现有职工575名,公司依托先进的军工技术,为集团公司军品、科研试制提供配套业务,同时向市场提供工、夹、量、模等产品。公司于2007年初进行改制,现为具有独立法人结构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宋殿琛班组”是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的一个普通班组,现有员工20人,其中高级技师3人,技师3人,平均年龄28.9岁,主要从事军品和科研产品的生产试制加工任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培养和班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宋殿琛班组”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5年荣获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联合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宋殿琛班组”称号,并曾经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国防化工机械系统“学习型班组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五好一准确”先进班组、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创新示范班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质量信得过班组”、2008年荣获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一、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打造人人具有绝活的技能型团队。
班长宋殿琛是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十大“知识型职工标兵”、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经受到吴邦国、王兆国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荣誉接踵而至的时候,让他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和团队整体技能水平提升的迫切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宋殿琛把更多精力用在班组成员的技术培训和班组的各项管理之中。
为了把班组每位成员都打造成各具绝活儿的技能型人才,自2005年开始,班长宋殿琛定期组织班组成员进行技术讲座,将特殊材料的加工方法、车刀修磨技巧、异型零件的测量方法、设备改进对加工的影响等多年积累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同志。并利用多种形式使学习活动丰富多彩,首先专人主讲擅长项目,使每名职工的绝技绝活让大家共享;其次把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并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参加技术比赛的职工,把比赛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加工技巧,特别是其它地区选手的技术水平与全体员工交流,使班组职工了解到了现代车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参照班组的现状找到了差距,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努力方向。
宋殿琛班组把建设知识型团队作为凝聚班组职工的手段,针对班组职工特点,在提高技能方面开展“传帮带、赶帮超、高带低、结对子”活动,为班组成员互帮互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日常工作中,班组16名职工技术上互相交流,工作上互相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他们和年轻职工从工具的互借、加工方法的研究、刀具的刃磨等方面加强指导与交流,使年轻职工的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形成了人人具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型班组,并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车工操作法。如:张利明的单、双缸缸体加工;李杰的某军品阀体加工;王改霞的先导阀加工;李素萍的丝杠、丝母加工;高家明的“旋风铣”加工;米那生的减压阀套加工等等。班组首创的军品内油槽加工、阀体阀芯加工、缸体加工、硬质合金刀具加工梯形螺纹等多项特殊加工方法,已成为解决生产窄口,进行高科技产品试制开发的决定力量。
二、围绕科研产品试制任务,开展技术创新攻关活动。
宋殿琛班组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中技术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攻关活动,啃下了一项又一项硬骨头。
在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某车型的试制中,该项目的关键部件阀体,有19个轴向位置132个尺寸,±0.1mm的尺寸公差有120处,孔径公差为0.027mm,这些尺寸都在部件内部,加工难度极大,每个尺寸的任何差错,都会造成整体部件的报废。宋殿琛班组接到试制任务后,立即成立了三人攻关小组,反复斟酌、科学测试,经过十几个昼夜的奋力拼搏,在普通车床上,出色地完成了该阀体的加工试制任务。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该军事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某军品科研项目——风扇导圈,属于特大型薄壁内部结构复杂零件。该零件外径φ602mm,内径φ525mm,沿30+1°有各种圆弧及曲线,整个零件壁厚3mm,原设计为多项冲压成型件,需专用模具三套,模具制造费用52万元,模具制造周期至少4个月,由于时间急、任务紧,只好改为车床加工。宋殿琛班组毅然接受了这项加工任务。他们主动与科研人员商量,确定加工工艺,制定加工方案,连续加班三天三夜,把原重250kg的毛坯变成了3kg的艺术品,经验收完全符合图纸要求,创造了车工行业的一个奇迹,不但缩短制造模具周期4个月,而且节约模具费用52万元。
2007年在集团公司某军品科研“双一号”任务期间,宋殿琛班组成为“双一号”任务的指定加工班组。由于这批产品时间要求紧、技术难度大,而且又没有专用工装、专用刀具来保证加工质量和进度,这给班组成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组员们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把“双一号”任务当作提高自己操作技术的好机会,全体成员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为“双一号”任务开辟了绿色通道。在加工中,成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制作了四十余项二级工具,创造了月人均724小时的好成绩,圆满的完成了“双一号”加工任务。
宋殿琛班组经常围绕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开展合理化建议、“四改善”、质量QC等活动,不但提高了成员的技术水平,而且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先后提出的质量QC成果、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项目共计150余项,攻破了120多项科研和军品难关,为工厂创造价值38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