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赤峰市巴林左旗立足实际,突出主攻目标,扩大扶贫成果,以“五结合”为载体闯出了扶贫开发新路子。近三年来,全旗投入扶贫资金就达5581万元,解决了9300多人的温饱问题,确保了15000多名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
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相结合。内因决定外因。现代社会的扶贫,不只是给予和被给予。它更强调一种主动性,最终需要贫困户自己行动起来摘掉贫困的帽子。前几年,在扶贫上,由于主要实行输血式扶贫,即把粮食、衣物或现金等分配给贫困农户,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的难题,但是却让许多贫困户产生了“等、靠、要”的懒人思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该旗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在向贫困户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在全旗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雨露计划”等措施,一方面鼓励他们行动起来,提高其综合素质,主动向城镇中的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让一部分贫困农牧民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农牧业适用技术,增强其所从事的种养业科技含量,从而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扶贫项目的覆盖面和扶贫成果。据统计,2009年,该旗共完成劳务输出7298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6亿元。参与式扶贫不但提高了扶贫工程质量,而且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
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相结合。俗语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样,脱贫容易但是要想不返贫却难。孩子读书、老人生病和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都有可能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再次回到解放前。为了巩固温饱,有效控制返贫,近年来,该旗在扶贫贴息贷款安排使用上,首先重点用于巩固温饱贫困户发展各类产业。几年来,通过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尤其是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北京大兴区及市直包扶单位的对口帮扶,从财力物力上向贫困嘎查、村倾斜,使全旗三年内彻底消灭了温饱线以下人口,全部实现了温饱。
坚持脱贫与致富相结合。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最终目标。该旗在扶贫中,立足长远,坚持实施“大扶贫”战略,要求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项扶贫措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贫困人口,更要着眼于致富奔小康。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该旗重点扶持发展了如设施农业和笤帚苗子深加工等一批有区域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产业,为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实现致富达小康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今年大旱之年,以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000万元,扶持贫困户758户,受益人口达到了2500人,使贫困户们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的目标。
坚持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与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说,脱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不只是简单的吃饱饭,更在于要解决农民生老病死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哪个环节解决得不好,都有可能让刚刚解决温饱的家庭再度陷入贫困。基于此,既注重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又重视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左旗扶贫工作的立足点。三年来,为全旗贫困地区新发展水浇地面积2万多亩,购置牲畜3万多头只,发展设施农业7800亩。特别是2009年,该旗实施了一系列饮水解困工程,投资2833万元有效解决了全旗44823口人、7.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投资200多万元对乡村公路进行了改造,这一切都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积极改善贫困嘎查、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的条件,仅2009年,该旗就投入140万元,配齐7所中心卫生院诊疗设备,投资200多万元新建4个基层计生服务站和旗计生指导站。目前,全旗各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的软硬件均基本达标,使当地农民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愿望,有效缓解了就诊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坚持扶贫开发与村班子建设、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建设相结合。实践证明,在扶贫开发中,拥有一个好的村班子和组织性强的农民的嘎查、村,就要比那些村班子软弱涣散、农民一盘散沙式的嘎查、村发展得更快些,扶贫效果更明显些。为了把有限的扶贫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该旗坚持,在扶贫项目安排之前先了解村班子状况,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检验班子水平。对班子团结、战斗力强的贫困嘎查、村,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时予以重点倾斜。同时,为把农民组织起来,还加大了对如笤帚苗子加工、蔬菜种植、食用菌及各类养殖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基层班子和各类经济组织在带动和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如隆昌镇三段村,2008年成立了富民养猪合作社,在该合作社的带动下,该村养猪业发展起来,目前可实现年出栏育肥猪2万头,收入2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实现了脱贫致富。(记者李中锋 通讯员刘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