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天厚
(一)
锡林郭勒草原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和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牧区人口和牲畜饲养数量的快速增长,草原超载过牧严重,加之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导致草原沙化退化不断加重。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使一个时期以来积累的生态危机集中爆发,牧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牧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事实证明,传统的数量扩张型畜牧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实现草原增绿、牧民增收,必须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生态恶化和经济落后的双重压力,盟委、行署深入开展“灾后反思”,深刻总结畜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畜牧业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了“两转双赢”战略,即通过转移牧区人口,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的目标。
锡盟20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生活着近20万牧民,理论上讲,每转移一名牧民,就相当于使1平方公里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如何“转人”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大胆解放思想,把“城乡统筹、三化互动”作为破解牧区发展难题和草原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强势带动,加速推进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开发一点、保护一大片”的原则,用1%的土地发展工业,增强财政反哺“三牧”和转移人口的能力,从而保护99%的草原,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2008年全盟地方财政用于“三农三牧”的投入达到11.3亿元,是2002年的13倍。2003年以来全盟共转移牧区人口5.6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28%。
以转变生产经营为重点,积极探索现化草原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转变草牧场利用方式方面,确立并严格执行草场“三牧”(春季休牧、围封禁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目前全盟划区轮牧面积由675万亩扩大到5103万亩。二是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大雪不成灾”的要求,狠抓打贮草、棚圈、围栏建设,加快发展避灾型畜牧业。2008年与2003年相比,畜均暖棚面积由0.77平方米增加到1.24平方米,冬季畜均贮草由230公斤增加到336公斤,畜牧业抵御灾害能力持续增强。三是在转变经营方式方面,主推牲畜改良、畜群结构调整、加快畜群周转、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到2008年,全盟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89户,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40%,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达到3300元,占纯收入的59%。
通过不懈努力,2003年——2008年,在全盟主动压减牲畜500万头(只)的情况下,一产增加值由29.1亿元提高到47.1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394元,比2002年增长近1倍;全盟草原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3个百分点,浑善达克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3.1%,草原生态呈现出“总体恢复,局部明显好转”的局面。
(三)
通过几年来“两转双赢”的实践探索,我们深刻感受到,抓好“三牧”工作,实现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两转双赢”的实践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保护优先,保护和建设并重,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问题,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创造条件。
当前锡盟畜牧业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仍然要强化“转人、减畜、增绿、增收”四项措施,加快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步伐。
一是突出草原畜牧业的生态功能。树立人口和生态容量的理念,即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在确保牧民群众多元增收的基础上,确定牧区人口和牲畜饲养规模,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草场利用方式和放牧制度,全面推行限量养殖,全面减轻草场压力,逐步实现草畜年际长期平衡,力争明年牧区养畜规模控制在1000万头(只)以内。
二是调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功能。在进一步压减牧区牲畜饲养量的同时,通过提高个体产值、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来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草牧场有偿流转制度,推广牧区联户经营模式,使草场向嘎查集体经济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集中,着力培育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牧场,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在统一锡林郭勒羊肉原产地地理标志的基础上,突出区域特色、功能特色、品质特色,打响锡林郭勒品牌,实现优质优价,真正把生态、安全、特色、绿色、有机畜产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三是开发草原畜牧业的观光旅游功能。把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的挖掘开发结合起来,把草原畜牧业与特色观光旅游业结合起来,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以家庭牧场为单位的旅游观光畜牧业。
(作者为锡盟盟委书记)